山东锣鼓流水鼓点打法,山东正宗打锣鼓口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14:40:53

潘志贵

江苏省灌南县张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店锣鼓”便是张店镇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张店锣鼓是苏北连淮地区盐河沿岸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大家族中的特色成员之一。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形式,它在威风锣鼓的基础上,融合了“吴家锣鼓”、“太平锣鼓”的表现手法,汲取了“淮海戏”等地方戏曲的艺术精华,自成一脉,深受群众喜爱。张店依托古镇优势,深入挖掘锣鼓艺术文化元素,做好产业项目,发展文化产业。

锣鼓文化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山东泰安籍商人张朐因避难,率兄弟三人来到沂河淌南岸,古盐河东侧的二里沟(今张店镇二里村),开起旅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大,遂由旅店起家变成多种经营,形成多片店铺,远近闻名,时人呼为“张家店”,久而久之,张家店便成了集市的地名,简称“张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立张店镇,领州七镇,惠泽巡检司驻于此。此为张店由官方正式设镇建制之始。

谈到张店锣鼓文化的由来,还得从“张店锣鼓各打各”这个世代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开始。清代乾隆年间,张店镇颇为繁华。有个大客商叫严福,精通鼓乐,来张店镇经商定居期间,时常演奏鼓乐,引来一班年青后生,争相学习。经他精心调教,青年们很快都入了门,自制鼓乐器具。当时的张店镇,依盐河而建,河宽三十多米,可以两岸对话。平日,这帮热爱锣鼓乐器的青年人,便常常约期聚会,锣鼓、唢呐、箫笙、管笛,再加上花船表演,吹打演奏好不热闹。然而,遇到阴雨严寒,往来不便,只能各自在家,操上“锣鼓家伙”,听音合调。久而久之,其音自然流畅,亦如聚会合奏,扣人心弦。相传有一天,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张店古镇,阴雨绵绵,百寂无聊中,忽闻两岸锣鼓声喧渐起,间有弦乐伴奏,节调相同,合辙押韵,急缓有序,颇觉神韵。但令他感到不解的是,这些锣鼓声来自四面八方,却别样和谐,仿佛有人指挥一般,就好似我们现在说的“环绕立体声”,让乾隆皇帝颇感好奇。于是乾隆皇帝停舟登岸,招呼随从对河两岸的打鼓人进行询访,并令其合奏,声韵同分奏无二。乾隆皇帝感到不可思议,感慨道:“张店锣鼓各打各”,意在称赞他们虽然各人在自家打鼓,却动作一致,音韵协调,令人称奇。后来,天子走遍天下,闻听各地锣鼓喧嚣,却一直对途经张店镇时不期而遇的锣鼓乐记忆犹新。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是当时的张店锣鼓乐在特定的情形下,振奋了乾隆皇帝的心境,再加上比较独特的合奏方式,让皇帝每每听到锣鼓乐便记张店镇的这段经历。据说天子南巡归来,赐张店镇木匾一块,长5尺8、宽2尺6、厚1寸4,御笔亲书“张店锣鼓”四个金色大字,周边雕有十几个孩童敲锣、打鼓、荡秋千、踩高跷的场景,生龙活虎,栩栩如生。据老人们回忆说,这块匾一直挂在当时中天井孙克俊大地主家中(后代移居台湾),后经不住战火纷飞,终于荡然无存。但“张店锣鼓各打各”的佳话却传遍苏淮,流传至今。

锣鼓文化的特色

虽然有“张店锣鼓各打各”的传说,但有关考证表明,张店镇古时为旧战场,宋民抗金之地,锣鼓乐的出现和当地的汤沟酒酿造技艺一样,都是从北方内地带来的战争遗留文化,根源为古代战场鼓舞士气之用,然而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喜庆”与“红火”的“代名词”,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张店锣鼓是一种以打击乐为主,吹奏器为辅的演奏形式,偶尔还有伴有花船表演,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苏北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其演奏以大鼓为中心、以唢呐为领奏,全套乐器有30件之多。打击器有大鼓、大锣、铙钹、高音鼓、京锣、小锣、大钗 、小钗、小月锣、板鼓、通鼓、花鼓、木鱼、撞铃等;吹奏器有唢呐、笙、箫、笛子、二胡、板胡、扬琴、三弦等。这些“大嗓门”的演奏乐器,注定了张店锣鼓为“大场面”表演而生。

张店锣鼓的曲谱有锣鼓套和牌子套两种。锣鼓套一般以大鼓、大锣、铙钹、大钗、小钗配以唢呐、笙为主,主要为了满足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其鼓谱流传整理出来的有“长流水”、“一盆火”、“急急风”、“五字锣”、“七字锣”等六套鼓点。演奏时有的鼓声震天,气势磅礴;有的喜气洋洋,热烈欢快;有的庄严肃穆,气势森森;有的声韵柔和,意味绵长;有的激情昂扬,振奋人心……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在简朴的鼓点器乐声中,传递着劳动人民子女婚嫁、开业庆典、庆生祝寿、丰收喜庆等质朴纯真的情感,体现着强烈的民风民俗,充满着乡土气息。

张店锣鼓艺术是我们当地民族文化积淀演进的结果,是民族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是具有较广泛群众基础的最古老的打击乐之一。它与戏曲、说唱乐、管弦乐、舞龙舞狮、传统武术等众多文化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横向连带关系,是民族打击乐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和挖掘。

锣鼓文化的传承

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不断以崭新的姿态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张店锣鼓艺术也正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华夏古老的文明历史。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在其原生态表演风格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挖掘、整理、创新张店锣鼓文化,赋予她新的生命和内涵,让她放出更加绚丽迷人的光彩。

(一)突出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张店锣鼓这一技艺虽然有几百历史了,但部分技法仍不全面,孙健是张店锣鼓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人,在数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他掌握了很多的高难度的打法,形成了鲜明的表演特色。为了保护张店锣鼓文化,县镇政府及时充分给予其生活补助,让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奏和授徒活动中。孙健老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店锣鼓,大量走访民间,寻找锣鼓遗法,掌握了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和技法,整理出了数套张店锣鼓鼓谱。张店中小学将锣鼓文化引进课堂,成立锣鼓特色班,邀请孙健老先生传授锣鼓打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锣鼓文化传承体系。另一位政府关注的锣鼓艺人朱宝林,热心参加许多社区的公益演出活动,每周一、三、五定期到张店锣鼓训练基地传授技艺,学徒近百人,很好地推动了张店锣鼓艺术的发展。

(二)突出传承基地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封火雷是张店锣鼓市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孙健的嫡传弟子,连云港市火雷艺术团的创办人。为了将张店锣鼓这一品牌技艺更好地推广与传承,镇文化站牵头,以政府资助、封火雷自筹的形式,在火雷艺术团基地内创建了张店锣鼓展示厅和锣鼓培训基地,对张店锣鼓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展示。团长封火雷白天带队演出,晚上挤出时间对热爱锣鼓的年轻人进行培训,言传身教,经常组织学徒参加县内外各类展示演出活动,积极把张店锣鼓推向市场,宣传展示张店锣鼓艺术,取得了良好地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张店锣鼓的发展。2012年6月,火雷艺术团被连云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表彰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省文化厅领导来张店专门察看了锣鼓展示厅和锣鼓训练基地,对张店锣鼓的传承保护工作给予充分地肯定和好评。

(三)突出张店锣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在现状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吹打乐的兴趣渐趋淡漠。一些吹打乐手外出打工,参加演奏活动也越来越少。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突出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在政策与经费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添置、更新所需的服饰、道具、器乐等。另一方面,将所有的张店锣鼓的有关资料整理成册,制作张店锣鼓的文本资料、曲谱、图谱、影像等。鼓励本地艺人与外地的锣鼓文艺团队、社团进行交流,学习各种锣鼓技艺,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张店锣鼓内涵,扩大张店锣鼓影响力。同时,组织创作人员对张店锣鼓进行挖掘,创新艺术形式,探讨与现代说唱音乐、西洋器乐、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及融入现代舞蹈元素,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力争让传统锣鼓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火雷艺术团融合锣鼓技艺、杂技表演、声乐演唱等为一体的特色文艺节目,多次在“央视100秒”、“向幸福出发”等栏目中亮相,深受广大观众认同和喜爱。

(四)突出张店锣鼓的文化开发和品牌延伸。火雷艺术团表演的古老锣鼓技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锣鼓搭台,经贸唱戏,张店镇政府从多个渠道对张店锣鼓进行包装宣传。目前,已经为本镇农产品注册了“锣鼓”商标,锣鼓牌大米、锣鼓西瓜、锣鼓葡萄等农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的双赢。下一步,张店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扶持推介力度,努力将更多的锣鼓艺术、锣鼓文化、锣鼓产品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张店锣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