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赏月吃元宵,看灯猜谜语,这些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了解的习俗,但对于日照人来说,鲜艳好玩的鱼灯笼,热闹非凡的水族舞,腔调独特的满江红,幽默滑稽的跋跌,更能勾起童年的回忆,更能激起作为日照人的自豪。鱼灯笼,作为日照小朋友童年的小耍物,现在仍然在制作售卖中;满江红、水族舞和跋跌,已经成为国家级或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从春节到元宵节这个一年中最热闹的时段,在日照各大展演舞台上,满江红、水族舞和跋跌,仍在传承和传播着日照人民的智慧和文化。
满江红
满江红是“鲁南五大调”之一,是流行于山东省日照市沿海一带的民间音乐。满江红曲调优美细腻,古雅抒情,素有“细曲”“雅歌”之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日照市沿海渔民大多以渔业生产、海上交通贸易为生,满江红是广大渔民在海上消遣娱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满江红的伴奏乐器也极具特色,因通常是在船上运输时演唱,乐器也就地取材,以酒桌上的“碟子”“酒盅”“碗筷”和铜钱穿成的“钱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所唱内容以《四盼》《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传统曲目为主,古雅抒情、通俗易懂,在日照沿海极为盛行。
满江红独特的音乐魅力受到一批音乐专家的重视,1956年山东省艺术馆民间音乐专家魏占河等整理出满江红经典曲目《四盼》。1957年刘克山、徐子茂携《四盼》进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引起轰动。
水族舞
水族舞起源于沿海一带模仿水族即兴发挥的民俗表演活动,它将传统戏剧融入表演中,描述爱情、伦理、寓言故事,阐述海洋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生活气息。水族舞的表演以展现水族形象和动作为主,由一水族头“海夜叉”领舞,各种拟人化水族--- 鱼、鳖、虾、蟹、蚌等浮游“水中”,载歌载舞,分外热闹。
由于水族造型奇特,制作逼真,色彩鲜艳,加之表演者众多,舞蹈动作惟妙惟肖,如墨鱼放乌烟、梭鱼舞大刀、鳊鱼使飞刀、刀鱼使铁鞭、蚌姑娘跳蚌舞等,配上锣鼓器乐,气氛活泼热烈,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春节、元宵节前后,日照沿海各村镇都会有水族舞表演。
跋跌
日照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跋跌”和“张老背张婆”,可以追溯到清代至民国年间,其历史悠久,表演滑稽、诙谐,可笑可爱,内涵丰富,深得群众喜爱。
日照街道小古城村吴家打铁的兄弟在闲暇之余,常自娱自乐,以葫芦瓢做面具,身穿大褂并遮住头部,一手在褂内操控葫芦面具,并做出一些诙谐幽默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吴家兄弟创作出“跋跌”和“张老背张婆”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每到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在村内演出,很受本村及周边百姓的欢迎。民国时期已基本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自成一体的表演形式。
“跋跌”和“张老背张婆”均为一人操控道具表演。“跋跌”用木头制作一个木框架,上边用稻草扎起来做身体,并穿上服装,头部用纸裱糊两个“人头”;框架下部周边用蓝布围住,框架内只有一人操控,使假人面对面对立,并做出摔跤等一些对抗动作,场面激烈、逼真,形式多变,犹如两位真人在台上对决激战。表演过程中用锣鼓、梆子、二胡伴奏;并用说唱方式表演,诙谐幽默、形象逼真。
记者 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