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章丘锣鼓全套打法,山东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15:01:52

黄露泉老梆腔起源于章丘梆子,因在黄露泉世代口耳相授300多年,原汁原味继承流传下来,所以又称黄露泉老梆腔。章丘梆子源于山西陕西梆子,明朝初期传入章丘。《山东地方戏剧史料汇编》记载,明末清初,山陕地区梆子的流散艺人随一些山西商人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山陕梆子。于是,山陕梆子(俗称梆子腔)在山东沿黄河两岸的章丘、历城、济阳、惠民等地逐渐兴盛起来。章丘梆子是山陕梆子与章丘当地秧歌、民间小调等艺术形式交缠后而产生的一个剧种。这个剧种只有用章丘人的方言演唱才能演出高昂、洪亮且又有幽默挑逗之情趣。如果用其他地区的方言演唱章丘梆子,就失去了味道。

章丘梆子因经常与陕西、山西、河北演艺团体在济南及各地同台竞演,为相互区分,遂改称为东路梆子,山西、河北的梆子称西路梆子,并进入鼎盛时期。在东路梆子强大的影响下,各地诞生了许多梆子戏,如山东梆子,泰安梆子、枣庄梆子、莱芜梆子等,梆子戏红遍山东大地。这时期,东路梆子随着李氏兄弟迁入黄露泉村,他们把

山东章丘锣鼓全套打法,山东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5)

这个剧种带入,并形成了演艺子弟班,祖孙代代相传,一传传了3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创造了传承奇迹。老梆腔在黄露泉的传承,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和条件:全民参与。村子不大人口也不算多,但一经学起唱戏来全村村民都参与,这不是说都当演员,而是从各方面支持参与:扎台的、献道具的、烧水的、送饭的、制作辅助道具的等等,无一闲人。

唱腔板式

“章丘梆子”乐队由二胡、京胡、八角月琴、唢呐、锣鼓组成,锣鼓班的编制为小堂鼓、板鼓、铙、钹、锣等。二胡主要用于人物唱腔旋律的伴奏,一般为五度定弦;京胡和八角月琴则是纯伴奏的乐器,其中京胡也是五度定弦。章丘梆子“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音乐唱腔有大一板、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叫板、三位板等,还有哭腔、罗罗、二黄和娃娃腔。章丘梆子的唱词以梆定板、合辙押韵、字数规整、上下对应。演员的行头和脸谱化妆与京剧大多相同。章丘梆子也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除舞台基本功表现也与京剧大体相同外,还保存有昆曲、本地乱弹、扬州乱弹、柳子、拨子、二黄等声腔。男腔雄浑豪放、高亢激昂;女声典雅婉转、细腻深沉,唱词以梆定板、合辙押韵、字数规整、上下对应。

山东章丘锣鼓全套打法,山东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6)

唱腔旋律多为波状式上行,并经常出现八度、九度、十三度音程,产生一种高亢挺拔、异峰突起的效果,具有浓郁的章丘地方特色。“章丘梆子”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按照唱词的内容以及演员情绪的不同,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不同的演员唱出来效果不同。吼的好的令人听之悦耳,百听不厌;悲时催人泪下,喜时使人笑逐颜开,怒时令人义愤填膺,乐时使人手舞足蹈,抒情时犹如朵朵彩云追月,引人步入佳境,回味无穷。就是这个“吼”,突出了章丘梆子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老梆腔的传承多为祖传式。因李姓家族占据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演职员都是祖传式,爷爷教孙子、大伯教侄子、祖传父、父传子,一辈一辈往下传,世代不息。

关于黄露泉的老梆腔,传承这样的俚语:蓖麻秸,烧热炕,奶奶打板爷爷唱,头一段唱的三国戏,吕布戏貂蝉凤仪亭;第二出唱的隋唐戏,广武山秦琼战罗成,爷爷唱泊怪好听,奶奶打板实在精。

山东章丘锣鼓全套打法,山东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7)

子弟班式。村里的戏班每逢节庆日必定演出,特别是春节元宵期间,不但在本村唱大戏,还在周边村镇友谊演出。其他节日也有演出,如六月六晒服装,也叫凉衣唱热戏。每逢村里重大事情,如庆祝、求雨等都唱大戏。最经常的是以子弟班形式为周边村镇的人生子、庆寿、结婚、喜丧等演出。

唱座戏,俗称座梆子。演员不化妆,剧团主要骨干十来人围桌一坐,唱得唱拉的拉打的打,整天整宿地唱。子弟班不收费(以区别专业吹鼓手),受嘉宾礼遇坐大席,事完毕,收礼(烟酒糖茶类)。这种形式一代一代长期不衰,一代代演职人员感到很时尚荣幸,这就促使

子弟班历代重视培养“唱、拉、打”的全能人才,得以代代相传。老梆腔能在一个小村传承300多年不断档,这个是重要支撑点。

山东章丘锣鼓全套打法,山东锣鼓全套打法与口诀(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