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的阿司匹林一瓦是多少克,张锡纯医案100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19 23:47:47

前面几篇文章介绍了“正宗小儿感冒”的四个方子,都可以使用。复习一下,这种感冒的症状是:高烧、怕冷、身痛、脉浮紧。

1、《伤寒论》原方麻黄汤:麻黄3克、桂枝2克、炙甘草1克、杏仁5个。

2、张锡纯麻黄汤之变通方。也就是麻黄汤加知母。

3、张锡纯之阿司匹林石膏汤。生石膏(二两,轧细) 阿斯匹林(一瓦)。上药二味,先用白蔗糖冲水,送服阿斯匹林。再将石膏煎汤一大碗,待周身正出汗时,乘热将石膏汤饮下三分之二,以助阿斯匹林发表之力。迨至汗出之后,过两三点钟,犹觉有余热者,可仍将所余石膏汤温饮下。若药服完,热犹未尽者,可但用生石膏煎汤,或少加粳米煎汤,徐徐温饮之,以热全退净为度,不用再服阿斯匹林也。这里张锡纯对于阿司匹林的用量作“瓦”。这个好像不是中医剂量,也不是西医剂量。具有人考证:就是一匙,西药早期就是用大瓶子装的,瓶子深,所以那时用的专门的小匙从瓶子里取药,“瓦”是地方发音,指的是用勺子取东西的动作。“瓦”也的确像是山西一带的方言。阿司匹林那时候是粉末状的。一瓦是多少克,有人说大约1克!我看差不多。我给七岁女儿用,计量是一片的四分之一。

4、 刘绍武之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黄汤。原方:葛根60麻黄10杏仁15石膏30炙甘草10。小儿,剂量可以减半,或者三分之一。

上面四个方子,我比较喜欢用葛根麻黄汤,觉得最为稳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这样用了,结果没好,这才有了《伤寒论》后面的那么多论述。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有几方面原因:

1、用药的时机不对。或者干脆说,病证已经不完全是表证了。《伤寒论》讲传变,用药稍晚,不那么恰当好,有作用,但是不完全对症,可以挫*病势。但是,会接着有其他病证出现。如果一开始就这样用药,肯定会好。

2、用药的剂量太少。我反复研究考证多家学说,相信《伤寒论》的1两是现在15克多,而现在普遍折算的剂量是1两3克。剂量本身就变成了原方的五分之一。病重药轻,当然没有作用。特别是小儿喝药,不会像大人一次多少就是多少,喝进去的有效剂量不一定多。所以我的经验是浓煎少喝。而且感冒一类的伤寒,要的是一次取汗。汗出不透,就会他变。

3、药后护理不得法。取汗讲究的是遍身微汗。如果药后重被严裹,愣是蒙出一身大汗,这是汗出太过。如果刚一出汗,就撤被晾体,这是汗出不透。正确的应该是,用手触摸,遍身均匀潮汗,体温开始下降的时候,在任小儿凭感觉自行选择。

不管怎么说,如果喝了上面的药,会出现很多情况以下情况。如果汗出烧退,病止,那就无须再议。今天先说病没好,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当时烧退,接着又开始发烧,而且伴着咳嗽,西医会说是“肺炎”,中医认为是“内热”。其证:脉洪大,如同波涛汹涌之洪水,身上干热,脸蛋通红,咳嗽或有黄痰。这个时候你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子,而不要去药店买这个下火药,那个止咳药。今天重点交流一个实在重要的方剂:麻杏石甘汤。

在《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这个方子也是应对流感的首选方剂,但是实践中又有很多人不敢用,因为惧怕麻黄发汗,惧怕石膏太凉。这里强调的“身无大热”,也是区别阳明里热的关键词,一般阳明里热会大热大渴,这里没有,应该是脏腑辨证说的“肺热”。

这个治则,我自己犯过,可谓记忆犹新。有一次,女儿感冒,应该是麻黄汤证,结果喝了麻黄汤汗出热退,但是半天过去以后,又烧起来了,当时以为表不解,就用了桂枝汤,这次可是后果极其严重,变成大热而且是干热,应该是所谓的温病,那时候刚刚看伤寒论,自己也不敢乱治了,请了认识的中医看,中医说是我把正气治的没有了,需要扶正气,于是用了人参败毒散,结果喝了更加严重,老婆要求立即送医院,我坚持再试试,后来老婆妥协,给我半小时时间,后来用了麻杏甘石汤,结果喝下去半小时就退烧了。所以,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身大热者,亦可用。

1 、张锡纯。这是伤寒论治疗温病的方子。长期以来,一致认为,伤寒论谈到温病,有证五方,张锡纯通过临床认为,这个方子正是温病的主方。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像我,上面治疗女儿的感冒,后来其实就变成了“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浑身干热烫手。关于张锡纯的论述,在其《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多有论述,在此懒得打字了,呵呵!不过张锡纯对于这个方子有独到的剂量变换之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如果“不汗出热重”的情况下,石膏用量是麻黄十倍。石膏一两,则麻黄一钱,用之甚效。还有就是据此创制了“寒解汤”和“凉解汤”,有兴趣者,可以找出来看看,很是有用。

2、刘绍武。刘绍武老前辈对于伤寒论有独到的认识,特别是根据伤寒论创制了不少协调方,当然老人家更是大刀阔斧地改了一些方子,这也是有些人不想接受三部六病的一个原因。其实在我看来,凡是有用的就是应该吸收和借鉴的。比如刘绍武老认为,伤寒用麻黄汤,总是觉得有以热治热之弊,先后在实践中探索,最后发现在麻杏甘石汤里面加入葛根,其治疗伤寒效果极为有效,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葛根麻黄汤”。我在看到这里时候,一开始是怀疑,这个能发汗吗,因为没有桂枝,而且加了寒凉的葛根和石膏。后来,觉得有机会试试。真的机会就来了,前几天女儿发烧,不是很怕冷,就用原方一般剂量,结果喝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样子,大约40多分钟,开始微微汗出,1个多小时,身热劝退。我由此衷心佩服刘老胆识和学识以及对于中医的无私奉献。后来,这个方子,给一个网友用了,她家小孩3岁,屡用退烧药,其中有两天看起来好了,结果后来又发烧了。当时用了小柴胡不管用,我考虑还是要解表发汗,给了她这个方子,嘱咐,如果半夜烧起来,就用这个,结果半夜果然烧起来,但是小孩子不给喝药,没有办法送到医院,打了退烧针。第二天下午又开始发烧,我告诉她,还是用这个方子,这次采取威逼利诱(呵呵)的办法,小孩总算是喝了点,结果汗出热退。这个方子,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一是这个方子完全可以替代麻黄汤,但是稳妥性大幅提高;二是这个方子的辩证简单,只要是感冒发烧,不论是否怕冷怕热,都可以用。因为如果是伤寒本证,那么用了绝对对,因为刘绍武老就是为此创制的方子,如果是不怕冷的温病,用之更妥,因为张锡纯认为这就是治疗温病的方子,而且加了葛根,以其有“起阴气”之效能,更加稳妥。所以综合起来,我认为这是治疗小孩感冒的首选方剂。

3、JT叔叔。这个JT是台湾人,台湾著名经方家,网上有讲座资料,其人姓氏不详,讲的实在好。我就不知道,这人很年轻,为什么叫做JT,还要加一个叔叔,所以他的全称是“JT叔叔”。就是这个叔叔,对麻杏甘石汤讲的很透彻,他说:麻杏甘石汤是对应一个干热的肺,小青龙对应的是一个湿冷的肺。如果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感冒咳嗽,用几幅以后可以改成“五虎汤”,就是,麻杏甘石汤加茶叶,也可以加桑白皮,也可以用五虎汤加二陈汤。当然,判断咳嗽的依据,他说的很清楚就是:麻杏甘石汤证伴随著一点气管发炎、或支气管发炎的辨证点,是肺脉可摸出一条树枝,或胸口痒到想要咳出来,及舌头是发红而且不水滑。

4、古朴中医。我的看法。麻杏甘石汤,是我喜欢的一个方子,一是因为我多次用,效果极好;二是对于感冒来说,几乎没有不用的。为此,我总结一下几点:

(1)发汗后。感冒用桂枝汤(我没有遇到)或者麻黄汤以后,如果继续发热咳嗽,排出小柴胡之后,就要来考虑麻杏甘石汤。

(2)麻杏甘石汤的变通。如果如条文身无大热,则用原方即可。如果身大热,则用张锡纯之剂量:石膏为麻黄十倍。如果还要追求稳妥,则用张锡纯之变通方:寒解汤或者凉解汤。

(3)我的经验。如果是麻黄汤证或者发热不冷的温病,直接用刘绍武老的葛根麻黄汤,最为稳妥不过,尤其小孩。

(4)如果咳嗽。按照JT的脉法,确定后,用“五虎汤或加二陈汤”。

记得两年前我曾经写过“麻杏石甘汤”的一片短文,标题忘了,在网上找不到了。不过很荣幸地被一位同道收集,并做了标题修订“麻杏石甘汤---刘建军方解”,这个标题在度娘搜索,居然还是头条。谢谢这位“应无所住”朋友的博友。当时后面还附了一首打油诗:

风云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要用之

无汗干咳证更多,若要追求得稳妥

刘氏葛根麻黄汤,锡纯寒解凉解汤。

附上麻杏石甘汤原方: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炙甘草二两、碎石膏半斤。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儿用药1两按照1克2克折算,汉代半斤为汉代八两。现在药店有“麻杏石甘散”以及系列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方的中成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