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尿蛋白是高是低,直接决定着肾病的发展结局。
尿蛋白,既是肾脏炎症的结果,也是导致肾脏细胞死亡、肾衰竭的原因。尿蛋白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肾病的发展结局是稳定、还是发展为尿毒症。
一些肾病的指标,需要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比如肌酐、血压、血糖等等,太低或太高都不好。
而另一些指标,则没有低限,比如尿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等。虽然化验单上经常标注着一个带有低限的范围,但它只是从普通人群中抽查出的一个意义不大的数值,并非医疗干预得出的结果,无论多低都可以,但是不能太高。
当然,健康人的指标可以很低,不代表患者的指标就要降得很低。各类患者有对应的达标值,不应过度治疗。
1 尿蛋白降到多少是达标?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是衡量尿蛋白漏出量的金标准。尿蛋白的治疗目标,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以下。
有的检查是单次尿,只显示加号( )或减号(-),或是尿蛋白/肌酐比。
加减号、尿蛋白/肌酐比该怎么判断?别急,我们先说0.5g这个标准。
为什么将治疗目标定为0.5g?
它是跟踪随访了各个尿蛋白水平的患者,发现0.5g以下的患者的长期结局最好。以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的肾炎患者为例:
东部战区总院曾随访1000例IgA肾病患者,持续时间长达20年时间,发现: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以下的患者,几乎没有患者发生肾衰竭;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1g之间的患者,约20%的患者发生了肾衰竭;
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以上的患者,约70%的患者发生了肾衰竭。
IgA肾病占了原发性肾病的一半,最具代表性。我们再来看膜性肾病,这是人数最多的一种肾病综合征:
肾病领域的权威期刊《肾脏国际》(KI)发表过一项研究,纳入了300多例原发性膜性肾病,随访15年:
1.尿蛋白长期0.3g以下的患者,肾脏存活率很高,几乎没有人发生尿毒症;
2.尿蛋白0.3-3.5g之间、且部分缓解(比尿蛋白最高值降低一半)的患者,约30%进展到了尿毒症;
3.尿蛋白长期3.5g以上的患者,约70%进展到了尿毒症。
IgA和膜性,占了原发性肾病的八成,患者获得良好结局的尿蛋白分界线,都在0.5g左右,所以它是治疗目标。如果能降到0.3g或是0.15g以下更好,但不强求。
2 尿蛋白加减号,降到多少是达标?
先上一个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对照表:
表1:尿常规、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照表
要提醒的是,这个对照是有前提的:患者全天的尿量1500ml,不能差太多。
因为尿常规是查的单次尿,查不出全天漏出了多少尿蛋白,只能从尿蛋白的浓度,也就是“稀”或“稠”来推断。这个对照表,预设的是尿量1500ml、稀释程度中等的尿液。
喝水太多、尿液被稀释,加号就会变少;或是喝水太少、尿液高度浓缩,加号就会变多。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患者的尿蛋白定性阴晴不定,上午、下午,今天、明天,可能是不同的结果。
在看尿常规的时候,还需要看尿比重这个指标,它能显示尿液是稀释还是浓缩,再结合加减号来判断。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加号的覆盖范围太大了。
看对照表,1 对应的是0.3-1.5g。再往上看IgA肾病的结局:0.3g处于肾功能最安全的一组,1.5g则是肾功能最差的一组。
即使留尿浓度完全符合标准,加减号也很难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依据。所以在规范的诊疗过程中,肾内科医生不看加减号,而是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及尿蛋白成分分析)。
尿蛋白定性,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或是治疗目标,而是用于体检、或是尿蛋白得到缓解稳定后的定期随访:阴性(-)或弱阳性( -)提示病情良好;若有1个加号(1 )或是更多加号,就需要检查定量、视情况治疗了。
3 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降到多少是达标?
尿白蛋白/尿肌酐和尿蛋白/尿肌酐,这俩指标,都是衡量尿蛋白多少的,还是先上一个对照表:
表2:尿白蛋白/尿肌酐和尿蛋白/尿肌酐对照表
这两个比值,如果降到了正常范围、或是轻度升高,说明效果不错。
这俩指标准虽然没有24小时尿蛋白那样准确,但比尿蛋白加减号更准。优点是只需单次尿,不需要留24小时尿,检验更加方便。
《KDIGO肾病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检查单次尿时,除了检查尿蛋白定性之外,应检查尿蛋白/肌酐比,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
多数患者的比值,和定量的匹配度是比较好的。少数患者,如果发现自己的比值和定量与上表不符、差距较大,可能需要建立一个自己专用的对照关系,但更建议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本文来源丨天天说肾
责任编辑丨cindy
更多肾病临床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为了能更好地为大家提供有趣、有用、有态度的内容,医学界肾病频道欢迎大家动动手指完成以下的调研,只要一分钟哦!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