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很神秘的一段历史,塑造了太多的英雄人物!而一旦提起三国,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曹操,对于曹操,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很差,觉得他奸诈,觉得他阴险,觉得他是个没有一点心胸的大坏蛋。但是鲁迅先生却说他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最起码也是也英雄。为何曹操的个人形象出入如此之大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褒贬不一,很复杂,很多人说其他就带着厌恶的情绪。苏东坡提到北宋时期,说书的一说到刘备失败大家就痛哭流涕,曹操失败就拍手称快!可见在北宋曹操的形象就不好了。但是直到近代,鲁迅先生才说,其实是为曹操正名的第一人,他说曹操是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为什么呢?提起曹操很多人厌恶他的原因大概可以总结成这几个:一,为人奸诈,兵不厌诈;二,篡汉;三,他说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原因!就是他说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的出处目前主要有三个版本,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老朋友吕伯奢家,曹操到人家家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吕伯奢一家的惨案!第一个版本,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客人看到曹操带着钱财,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了,是正当防卫!但是这个版本是写在《魏书》里的,魏书是魏国人写的,而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应该会有回护之心,所以不一定靠得住。第二个版本,曹操在吕伯奢家里,听到吕伯奢的孩子在弄锅碗瓢盆,他起了疑心,误*了。第三个版本,和第二个版本差不多,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他,然后曹操说了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是这句话在《三国志》里写的其实是"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当时的场景是,曹操怀疑人要*他,他把别人*了,*了之后怀疑是误*,然后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见他是难过的,这句话是他的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勉强的为自我辩护!
但是在《三国演义》里却改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加了天下。性质一下就变了,他成了一个不知悔改、一意孤行的、没心没肺的人。《三国志》中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意思是虽然我错了,我错*了人家但是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是保留了善心的。但是在《三国演义》里语气却完全变成了理直气壮的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那就是个大大的奸贼!这是不符合语境的。
几字之差就差之千里,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此处时说,就算这样,这也是曹操超过我们的地方,因为他虽然奸诈,但是他坦诚,当时的情景,说出这样的话人,其实是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但是《三国演义》里加的字,实在是让人们对曹操产生了太坏的印象,因为《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的实在是太广了,其中曹操的形象又过于深入人心,所以才背负了多年骂名。可见《三国演义》的传播,才是曹操这么多年深受众人厌恶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