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12月12日,“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去世。
郑板桥1693年出生,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郑板桥三岁时亲生母亲汪夫人因病去世,郑板桥三岁时亲生母亲汪夫人因病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他44岁时乳母费氏无疾而终,是三位母亲中照顾他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郑板桥为什么爱画竹子呢?1746年,郑板桥53岁时到山东潍县做知县,潍县原来是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因连年灾害,民不聊生。郑板桥不但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以工代赈,带领灾民修水利,挖河道,修建城池,给灾民提供了一条活路。但是修建工程花去官府当地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引起了部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他们的弹劾诬陷之下,郑板桥不得已辞官还乡,靠卖画为生。此时郑板桥已经娶妻,并且生了三个孩子,靠他卖画的微薄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清苦。
生活的压力,加上对现实的不满,郑板桥得了气瘀之病。一天刮了很大的风,他没有出去卖画,无聊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由于风很大,地上有些小草被连根拔起刮走了,但是他种下的竹子却屹立在狂风之中,虽然随风摇摆,但始终站立不倒。郑板桥忽然豁然开朗,自己为什么要跟现实较劲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不如改变自己,像风中的竹子一样。风来了也要摇摆几下。他又想到自己从潍县辞官回乡时,潍县的百姓挡在道路上挽留自己,后来家家挂上自己的画像,还为他修建了生祠。这是何等荣耀!这世上又能有几人得到百姓如此爱戴?自己问心无愧,清者自清,何必为了不属于自己的事情自寻烦恼呢?他觉得竹子就是自己要学习的榜样,从床上爬起来开始绘画,画出了传世的《竹石图》,从此后便爱上了竹子,一生不弃。
在郑板桥不再为尘事烦恼之时,便写下了流传至今的“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