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是多少,上海常住人口加外来人口共多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02 22:52:29

图16 平日吸引主要城市人数占比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上海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是多少,上海常住人口加外来人口共多少(21)

图17 节后吸引主要城市人数占比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利用移动互联网定位的百度迁徙数据反映的春节后全国人口迁徙行为,分析了我国三大城市群在全国人口城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得到的结论包括:

(1)三大城市群在全国的人口城镇化中仍起到主导作用,节后人口流入总量占有较大比例,中部地区的省内城镇化仍未占到主体。非城市群城市49.2%的流动人口流向了三大城市群,有5个中部省份内流向三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大于省内流动总量,整个中部地区有一半城市流向三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大于流向省内其它城市的人口规模。

(2)三大城市群在人口城镇化格局中的影响力都是全国性的,但相互之间有明显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全国人口城镇化格局中的影响力显著大于京津冀,但吸引范围相对集中。而京津冀虽然在规模上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较弱,但在全国的辐射范围最广。

(3)三大城市群各自的中心城市在其中的特征和作用各有不同。京津冀的中心城市(主要是北京和天津)在城镇化进程中承担了城市群的绝大部分作用。吸引规模上长三角和珠三角均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主,其它城市协同作用的格局。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还承担了对更广范围和全国主要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影响作用,相比之下珠三角中心城市的这一作用则相对不突出。

3.2 城镇化规划相关内容和策略的讨论

3.2.1 三大城市群主导的人口城镇化或仍将延续,省内城镇化作用将依旧有限

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我国人口流动仍处于向三大城市群,尤其是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集聚的阶段。

西方学者已对发达国家的人口流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人口流动的驱动因素和倾向性与西方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19、20]。国内学者也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规律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规模和分布具有明显的不易发生变化、维持原有状态的顽健性特征,并且三大城市群的拉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1]。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本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依旧呈现以省会城市为单核的城镇化格局,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优势显著的三大城市群相比人口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三大城市群仍将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省内城镇化作用将依旧有限。

3.2.2 城镇化规划应重点打造若干城市群,其余地区以建设都市圈为首要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9个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涵盖和涉及各省区市的231个地级以上城市。参照全球经验,城市群的形成发展首先受到地理区域特征的制约,其次要求在区域内先形成若干都市圈,而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又是都市圈形成的前提。在我国中西部城市受到第一自然条件制约[21]、人口大规模流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不足等情况下,在区域差异巨大的全国范围内无差别地布局城市群和制定趋同的城市群规划,可能造成城市群概念的泛化和失效。

三大城市群在全国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仍将是主导性的,中西部城市发展中的客观局限和我国人口流动的顽健性决定了三者仍将是其势力范围内人口的主要流向地,城镇体系规划必须认识到上述规律。因此全国城镇化体系应在提升三大城市群人口承载力的同时,有重点地打造成渝、长江中游、东部沿海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城市群,其余地区则以发展围绕中心城市的都市圈为首要目标,逐步提高局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3.2.3 三大城市群的人口承载力有待优化和拓展

我国流动人口仍将持续向三大城市群集聚,而有普遍观点认为人口的过度集聚会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但若将城市群区域看作流动人口的承接单元,人口集聚恰恰是城市有序运行的结果,并将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系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在于通过城市群内部的有效布局提高整体的人口承载水平。目前三大城市群内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京津冀城市群内的河北城市未发挥应有作用,而这也恰是人口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原因和契机。对于城市群而言,要充分发挥各中心城市对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并通过产业、功能、设施的疏导和治理的一体化,提升周边非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内外人口的吸纳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群区域的人口承载水平。

注释

① 本文的人口规模均为识别出定位数据的百度用户,未经扩样。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OL].2014-03-16.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王桂新.迁移与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比较[J].学海,2015(2):47-58.

[3]宁越敏.论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和作用[J].城市观察,2016(1):27-35.

[4]王桂新,潘泽瀚.我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3):4-11 32.

[5]劳昕,沈体雁.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空间模式变化——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1):15-28 126.

[6]王新贤,高向东.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12):1866-1874.

[7]叶明确,任会明.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OL].当代经济管理:1-13[2020-03-1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91207.1400.006.html.

[8]余运江,高向东.中国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集聚状况研究——基于地级区域的视角[J].南方人口,2016,31(5):57-69.

[9]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J].中国工业经济,2014(3):18-30.

[10]赵梓渝,魏冶,庞瑞秋,杨冉,王士君.中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与结构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8):952-964.

[11]劳昕,沈体雁,温锋华.长三角与珠三角就业密度分布比较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 137-142.

[12]王放.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人口研究,1993,17(4):11-18.

[13]王放.“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人口研究,2004,28(3):60-67.

[14]王放.“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人口与发展,2014,20(5):16-27.

[15]刘涛,齐元静,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5,70(4):567-581.

[16] Lu Y M, Liu Y. 2012. Pervasive location acquisition technologi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geospatial studies [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6(2): 105-108.

[17]蒋小荣,汪胜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网络研究——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7(2):35-46 127.

[18]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19] Salvati L, Serra P, Bencardino M, et al. Re-urbanizing the European city: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during expansion and recession times.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18, (4): 1-28.

[20]马志飞,尹上岗,张宇,李在军,吴启焰.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19,38(4):926-936.

[21]王桂新,潘泽瀚.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J].中国人口科学,2016(1):2-13 126.

*本文为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本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雨影晨新

上一页23456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