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然
编辑/漆菲
从18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经济体。但在今年4月,这一百年“老大”的身份将被改写。
根据联合国此前预测,印度人口将在4月14日达到1425775850人,从而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而在未来,该国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据测算,到2023年,印度将达到14.28亿人,2029年会超过15亿人。其最高峰预计于2063年到来:届时印度人口会达到16.97亿,而中国人口预计将降至11.44亿——印度将比中国多出5亿多人。
与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相伴的是整体人口的年轻化。现时的印度人口中,25岁以下的部分占到40%。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指出,到2050年,印度将在全球就业年龄段(15-64岁)人口中占据超过五分之一。
于是,印度的人口红利又一次被各大媒体和研究机构提及。
“人口红利”的概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大行其道。当时,经济学家对一些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如韩国和新加坡等地成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当一个发展中社会的工作年龄人口(15到64岁)比例大于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时,该社会的工业化可能性和经济发展潜力就会较高。
具体到印度,其总和生育率已经度过最高峰,青壮年占比仍然很高,符合人口红利的状态。只不过,如今印度全球第一的人口规模,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制过去人口红利的成果呢?
1976年,一处绝育手术站,印度男性排队领取绝育手术赠品。
庞大人口曾是危机上世纪印度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的政治精英们一直把印度的庞大人口理解为一场危机。
建国总理、国大党领袖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其政纲性质的著作《印度的发现》中专门辟有一章谈论西方国家出生率减少带来的问题,并借此批评现代工业文明远离了和自然的和谐。但笔锋一转,他认为印度的人口“繁殖得令人吃惊”。在他看来,诸如中国和印度的庞大人口“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弱点”,因为其绝对值实在太大了。
当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在1970年代执掌总理大权时,“人口问题”变得更严重了。从1947年到尼赫鲁去世的1964年,印度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制品产量猛增,但国民每年平均收入增长不足3%。国大党的一些精英将这一差距理解为经济发展成果被人口增长“摊薄”了——这期间,印度人口从3.4亿增长到了4.89亿,年增长率超过2%。
但实际上,这一人口增长数据在发展中国家中并不算特别高。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氛围中,新马尔萨斯主义席卷全球。该理论以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为基础,但主张实行避孕以节制生育来限制人口增长。
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里希(Paul R. Ehrlich)曾在他风靡全球的争议作品《人口爆炸》中将人口快速增长的印度列为“没希望的国家”,鼓动西方国家不要再援助印度——他认为,任何援助都会跌入人口增长的无底洞里。
2019年1月21日,印度新德里,求职者正在参加由政府就业部门举办的招聘会。
类似的分析,配合“大量贫困人口将带来革命”的冷战时代恐惧,促使欧美国家鼓励印度政府控制人口,加之“经济发展没有跑赢人口增长”的阴影在侧,被称作印度铁娘子的英迪拉·甘地终于在1975年到1977年推出了史上最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长达21个月的“紧急状态”,被外界视为现代印度“最接近独裁制度”的时刻。英迪拉·甘地独揽大权,打击反对者,推行包括国有化、城市更新和计划生育在内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政策。
在普通人的记忆中,“紧急状态”最令人惊恐的部分当属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绝育运动。在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桑杰耶的主持下,全印推动了一场以男性输精管结扎术为主的绝育工程。
政府下达层层指标,各部门再将绝育手术与否和社会福利、土地确权等政府服务绑定在一起——研究“紧急状态”的学者塔尔洛(Emma Tarlo)发现,当办理政府手续、工作手续、房屋合同手续都需要绝育证明的时候,关于后者的“黑市”就大行其道了。紧急状态中,印度各地都流行着这样一种生意:拉上贫穷男性去绝育,再买卖他的绝育证明给有需要者。
短短两年内,据统计有超过600万印度男性被结扎。见证印度独立后历史的小说家萨尔曼·鲁西迪(Sir Ahmed Salman Rushdie)把这一幕写入他的成名作《午夜之子》里,将其设置为了一场对印度独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屠*。小说主角萨利姆生于1947年,在绝育运动和紧急状态中,他失去了朋友和亲人,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德里贫民窟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