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口第一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排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03 05:59:45

2021年1月28日,印度北方邦诺伊达,工人们在印度最大电子制造商迪克森的工厂内组装手机。

紧急状态最终以英迪拉·甘地大选失利下台而告终。绝育计划被视为她名声一落千丈的重要变数。自此,印度政府再没尝试过大规模的男性结扎手术。

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隐蔽且持续的女性节育措施。但后者的难度、成本和危险性远高于男性。2009年到2012年期间,有700人因为手术拙劣事故而死亡,356人被报在手术后有并发症。多年来一直有报道说,输卵管绝育手术的质量很差,但印度当局似乎没意识到其中的健康隐患,于是这种恶劣的手术事故持续给贫穷的女性带来生命危险。

成为制衡中国的筹码

长达数十年时间中,以女性为主的计生政策将印度的生育率缓步下拉。人口学上通常用统计育龄女性平均一生生育多少孩子的“总和生育率”作为衡量人口增减的重要指标。1960年代的印度,总和生育率维持在5以上,而2022年,这一数字第一次达到2.1——从人口增长逐步转向人口衰减的更替水平。

历史倒在此刻开起一个小玩笑:当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曾经的“危机”实现的时刻,印度的海量人口却成为许多分析者们眼中的机遇。

尤当,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时刻,正好也是亚洲地缘政治变局的时刻。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倾向与“印太战略”的出台,让许多人将印度放在了对华“制衡者”和“替代品”的位置上。

目前人口第一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排名(5)

2022年10月22日,印度孟买,人们在排灯节前夕聚集在一个市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今年1月在回应有关提问时指出,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两国应用好人口红利,实现各自发展振兴,并为人类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西方媒体倾向于强调印度人口红利带来的能量。英国《金融时报》形容,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印度的“出色十年”——其认为印度在莫迪时代“世界级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会大力朝向出口制造业发展,并切实吸引出口制造业投资。这些新来到印度投资的工业将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带入正式就业,促成生产力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循环。

“印度将享有丰富的劳动力供应,因此应该会吸引到更多的外企投资。印度不断增长的制造业能力将转化成利润。”位于印度孟买的财富管理公司Ladderup总经理拉哈文德·拉纳特(Raghvendra Nath)表示,“此外,国内消费的增长有助于国家度过任何外部的冲击,这一事实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阿联酋《国家报》分析称,印度大量年轻人口和消费驱动的经济将是该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印度相比,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放缓,其劳动力迅速老龄化。

“对印度来说,年轻的适龄工作人口的主要优势在于,年轻人适应能力强,能够跟上持续的、剧烈的、不断的技术变革的步伐。”印度钦奈大湖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马汉巴雷(Vidya Mahambare)说。印度电子和家用电器品牌Elista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拉夫(Saket Gaurav)认为,印度庞大的人口规模对企业而言是资产而非负担。

标普全球(S&P Global)预测,印度到2030年将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年均GDP增长率为6.3%。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印度统计部门预测该国本财政年度(于2023年3月结束)的GDP增速为7%,这让印度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印度的体量结合其高速增长的经济,同样会促进印度国际地位的提升,而重大国际问题上印度的立场也将得到更合理的对待。

比如,它可以增强印度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作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之一,印度一直坚称得到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是合理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翰·威尔莫斯(John Wilmoth)表示:“(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你有一定的权利。”

印度前外交秘书萨兰(Shyam Saran)则称,在气候变化这类问题中,“印度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也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外交筹码”。

还有更夸张的展望。比如彭博社再次拿出“印度时代”这个说法——这种乐观的论述基础是认为印度和越南一样,会变成全球产业链从中国部分转移出去的“中国 1”模式的受益者。

“中国 1”模式指的是,跨国企业在中国保留一部分生产力和供应链的同时,为了应对中美矛盾的压力,将另一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等地。这被视为越南、柬埔寨、印尼、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发展良机。

印度也希望能借助这一机会实现大规模制造业转型。过去十年,印度已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产业链中实现了快速发展。据《印度教徒报》报道,2014年印度市场上的手机有92%依赖进口,其中很多来自中国;到了2022年,印度市面上97%的手机在本土生产。

印度电子与信息科技国务部长钱德拉赛卡尔(Rajeev Chandrasekhar)去年年底对媒体称,“中国 1”模式将在2026年前后让印度成为芯片和半导体的制造大国。

“莫迪正在兑现承诺。”彭博社评论道,他已将政府支出的20%用于投资。文章举例称,诸如苹果这样的跨国巨型企业,正把电子产品的组装产业链转移去印度。这一论述之上,印度的人口红利似乎已经摆在眼前,只待兑现了。

目前人口第一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排名(6)

上世纪60年代印度街头的计生海报,写着“两个或三个孩子就够了,遵循医生建议!”

莫迪政府如何利用“红利”

德里东北部跨越耶穆纳河的诺伊达(Noida),算得上是印度人口红利带动工业发展的最好见证之一。这个工业新城全称为新奥克拉工业开发区,建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直到印度九十年代大规模开放市场后,才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

如今走在诺伊达街头,仿佛置身于九十年代的中国广东:整洁而笔直的主干道旁种着绿化植物,各类制造业园区厂房林立。高速公路从新城中心的大楼边穿过,一路连接到北方邦一侧,那里有着规模更大的“大诺伊达高新科技园”。

诺伊达一方面和德里市中心隔河相望,一方面跨越印度劳动力最充沛的省份——拥有两亿人口的北方邦,此外还享有作为工业区的特殊地位,因而成为许多企业投资的不二之选。无论是印度本土手机品牌LAVA、在线支付平台PayTM,还是韩国三星集团、中国手机品牌OPPO以及Vivo等,都将印度总部设在这里。

三星在2018年拓展了诺伊达的手机工厂,承诺将产量提升至每年1.4亿台,这里也成为三星在亚洲最大的手机工厂。绕着园区行走,七八层楼之高、数百米长的灰色厂房外,是好几公里长的围墙和巨大的停车场,再外面是一排排停着运货的卡车和接送工人上下班的大巴,蔚为壮观。

目前人口第一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排名(7)

三星集团在印度诺伊达的工厂。

莫迪时代催生了更多类似诺伊达的工业园区,比如泰米尔纳德邦的斯里佩鲁姆布杜尔(Sriperumbudur)工业园,就承接了富士康的巨型工厂落地,提供至少2万个就业岗位。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富士康将在未来扩大工厂规模,达到郑州富士康的近三分之一,也就是10万人之众。而同一工业园,还将迎接电动车厂商的入驻……

和诺伊达园区类似,印度各个省份近年来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吸引企业和劳动力集聚。就在近日,莫迪进一步宣布要举中央政府之力,在七个邦设立纺织工业园区,预计将提供2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园区均位于人口稠密的地带——北方邦、中央邦、古吉拉特邦等地。

除了这些园区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印度政府对人口红利的利用之举。2021年8月,印度启动规模高达100万亿卢比(约合1.3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主要投向该国的物流领域,用来整合不同形式的运输方式。

今年2月,莫迪宣布进一步提高基建预算,预计2023-2024年度的基建支出将比去年多出33%,达到10万亿卢比(约合8400亿人民币)。年初在德里-孟买高速公路初步通车的剪彩仪式上,他直言:“基础设施投资越多,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建设高速公路帮助多少人得到了工作机会呐!”

目前人口第一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排名(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