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非王朝时期伊朗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繁荣发展,波斯文化再一次在伊朗高原土地上得到了复兴
三、近代伊朗的民族主义构建
不过萨非王朝的末代统治者治国无方,因此到18世纪初也迅速衰败下去。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四处扩张殖民,而伊朗多次遭到周边强邻的入侵,接连割地,再度进入了内外交困的弱国年代。
▲19世纪开始,头号海权强国英国和头号陆权强国俄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打破对方的单一军事霸权,而在中亚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其中伊朗是双方重要争夺点。图为1907年英俄协议之后的波斯
所幸,一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兴起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波斯巴列维家族的礼萨·汗在这样的有利国际背景下,成功攫取了伊朗的统治权,开创了巴列维王朝。礼萨·汗上台后,为了改变波斯国力孱弱的现实、实现波斯的再度复兴,决心在波斯国内进行改革。
当时波斯国内,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保守的伊斯兰教思想,而这显然不利于礼萨·汗的世俗化改革。礼萨·汗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便把民族主义作为波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
▲通过宣扬民族主义情绪,礼萨·汗试图用国王取代宗教领袖成为全波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
出于这样的目的,当时波斯政府开始大力弘扬古代波斯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主张波斯的民族构成和语言文化的单一性,而伊斯兰教则是阿拉伯人入侵后所带来的外来文化。
对此,波斯于1934年在国内举行了伊朗历史上《列王纪》史诗作者费尔多西的千年纪念会。波斯政府还建立了不少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向广大民众传播往日波斯风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列王纪》记录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7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近四千年的波斯历史的史诗
除此之外,更改全国地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去阿拉伯化、去伊斯兰化举措。二战前期,随着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民族祖先的概念成为大众共识,纳粹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鼓吹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
当时波斯驻德国大使馆外交官见此情景,既然波斯民族也同样自认为雅利安人后裔,那么波斯的国名就应该改回“伊朗”。1934年12月31日,波斯政府正式公告全世界,自1935年起,它在国际上的正式国名不再是“波斯”,而是“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