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怎么处理干净,海星治什么病最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09 10:02:39

去年8月,研究人员在西沙海域发现的长棘海星,它正在啃食珊瑚。受访者供图

此外,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和天敌数量减少也被认为是助推因素。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组长黄晖曾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范围内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到中国周边海域,人类活动则是退化的主要原因。

生活污水的流入让本来贫营养的珊瑚礁海域日渐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增长,这极大的改善了幼体长棘海星的“伙食”,提高了幼体成活率。

在中国,大法螺因螺壳硕大、花纹优美而被大量捕捞,随后当做装饰品出售,花斑拟鳞鲀则既可食用亦可做宠物饲养。

三亚科协主席李海凤曾表示,陆源排污、非法渔业活动、长棘海星等敌害生物的大量繁殖以及超容量的旅游活动,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统计显示,长棘海星平均每17年就会爆发一次,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这一爆发周期正在缩短。

“缴获”数万只海星

十多年前,西沙群岛首次监测到长棘海星爆发情况后,无论科研人员还是地方政府都未足够重视。

“直到2009年前后,突然发现珊瑚差不多都被吃光了。”刘胜说。

因此,去年接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通报后,三沙市政府迅速联合多个机构组成清理小组,组织专家开展调研,并开始小规模的清理。

今年上半年,在长棘海星爆发最严重的盘石屿海域,三沙市开启了一轮大规模集中清理长棘海星的行动。这也是中国首次进行大规模的长棘海星清理工作。

海星怎么处理干净,海星治什么病最好(5)

西沙盘石屿,清理人员正在用夹子和网兜清理长棘海星。受访者供图

据估计,该海域内的长棘海星数量大约在六万到十万只,若不加以控制,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长棘海星就可以把海域内的珊瑚礁全部吃掉。

参与清理的除了海洋科研人员,还有当地的渔民。接受盘石屿海域清理任务的3位渔民均来自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他们世代在南海捕鱼,海上经验丰富,水性极好。

这3位“特别行动队”成员驾驶着一艘普通的渔船出发,在缺少定位、探测设备,甚至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在海上连续工作20天,潜水捕捞。除去往返陆地和盘石屿的时间,3位渔民在7天时间内,清理出了超过4.5万只长棘海星。

清理工具是夹子和网兜,尽管方法并不复杂,但是想要清理干净却并不容易。长棘海星昼伏夜出,白天喜欢躲在岩石缝里“睡懒觉”,这就给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此外,受潜水装备限制及安全考虑,清理人员的巡游深度一般在海平面以下20米内,但更深的海水下面同样可能隐藏着大量长棘海星。“表面上的抓完之后经常会从别的地方爬出来”,刘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同时,这是一份有危险性的工作,长棘海星被称为“魔鬼海星”,它的每一根棘刺里都含有神经毒素,一旦被刺到就会皮肤红肿,疼痛难忍。

“在捕捞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李元超介绍,参与清理的人需要具有出色的潜水技巧,捕捞过程中也要戴好手套并穿上厚一点的潜水服。

由于清理出的长棘海星数量过多,这些被抓获的“珊瑚*手”们将被装进冷库,运回海口,晒干后作为干垃圾进行填埋。

海星怎么处理干净,海星治什么病最好(6)

晒*长棘海星被运到陆地上进行填埋。受访者供图

这样处理是为了防止长棘海星的尸体污染附近小岛的土壤和淡水,刘胜解释。

对于新京报记者提出的是否能将长棘海星当做食物出售的问题,他表示,曾有清理人员尝试着吃了一点长棘海星子,“很难吃,吃完嗓子疼。”记者了解到,市面上出售的可食用的海星一般是五角星形状的多棘海盘车。

研究人员也试图将捕捞上来的长棘海星“变害为宝”,例如尝试从长棘海星中提取有效成分入药;尝试将其充分烘干粉碎后,与其他材料混合并制成再生塑料;或者用其喂养人工养殖的大法螺等。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尝试都尚未取得成功,晒干后填埋仍是处理长棘海星的最好办法。

成本与监测难题

完全依靠人工捕捞的清理方式成本不菲。

李秀保给新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租用渔船的费用约为2万-3万元/天,雇用潜水作业人员的费用约1500元/天,若前往较远海域进行清理,仅往返途中所花费的时间就要4-6天。

除此以外,因天气等不确定因素造成水下作业无法按期完成,以及冷链运输等后续处理过程还会需要额外的花费。“目前的清理工作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一位参与清理工作的人表示。

在同样面临长棘海星爆发问题的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取了另外的方法,将一种培养菌注射到长棘海星体内,致使其感染死亡。在2014年到2016年间,当地累计消灭了超过20万只长棘海星。研究人员甚至专门研制了一种机器人,携带有注射针,专门捕*长棘海星。

然而,任由大量长棘海星尸体在海中腐烂,是否会对本就脆弱的珊瑚礁生态产生影响?李秀保表示这一方式造成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在他看来,人工捕捞尽管成本巨大,但这仍是现阶段最有效、最彻底的清理方式。

此外,如何在第一时间找到长棘海星的爆发点,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有一定运气的成分。

曾有人提出利用机器人和遥感技术,然而,由于海底地貌的差异、水流的干扰,这些技术在海洋监测中效果有限。人工巡游仍然是目前获取海下真实信息的最优方式,但现有的人次和频次,还远远做不到及时监控。

海星怎么处理干净,海星治什么病最好(7)

清理人员网兜中的长棘海星。受访者供图

几位曾参与南海自然资源调研的专家表示,他们发现长棘海星爆发点,要么是在巡游过程中偶然发现,要么就是通过潜水爱好者、渔民的举报得知。但潜水者和渔民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有时即使发现了情况,也会“视而不见”。

在刘胜看来,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多重监测体系,“可以考虑通过机制创新,将熟悉周边海域情况的渔民纳入监测体系,加以培训,成为移动监测点。”

人工巡游过程辛苦,“三沙地区的气温偏高,而且紫外线辐射比较厉害,即使穿着潜水服也有被晒伤的风险。”刘胜提到,对于晒黑,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为了杜绝防晒霜溶解给珊瑚带来伤害,研究人员们日常下水只能采用物理防晒——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让珊瑚重获生机

面对长棘海星留下的满目疮痍,科研人员们在尝试种植新的珊瑚。

珊瑚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前者是把珊瑚受精卵在人工环境下培育成珊瑚幼体,再放归海洋;后者类似于树木嫁接,将健康的珊瑚切割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短期培育后附着到预先选定的礁体上。

李秀保表示,尽管通过有性繁殖培养出的珊瑚礁适应性好,但是培养速度慢,成本高。目前,无性繁殖被更多地应用在珊瑚礁修复上。

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可以为鸟儿提供家园,结构复杂的珊瑚也能为鱼类提供庇护所。因此,研究人员在“嫁接”珊瑚的时候,除了主要选择本地常见的物种,也会倾向于选择结构复杂的枝状珊瑚,这通常更有助于珊瑚礁生态的恢复。

打好地基才能盖房子,遇到无法修复的区域,研究人员会放置几吨重的仿生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珊瑚种植。

工作人员用绳子将仿生礁吊起,放入水下十几米处的预定位置,在水流冲击下,绳子有时会大幅度摆动,甚至缠在一起。一旦被缠住,潜水员就只能剪断绳子脱身。

目前,黄晖的团队已经在南海成功种植了约十万平方米珊瑚,到2016年底,珊瑚断枝成活率约为75%。其在珊瑚礁修复示范区打造出的苗圃可以同时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

珊瑚礁造好后,研究人员会放养一些海洋生物,“海底世界并不是寂静无声的,海洋生物们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将吸引生物们回来。”刘胜说。

回来的鱼儿们入住珊瑚礁里的“豪华海景房”后,也会帮忙做些清扫工作,啃食覆盖在珊瑚表面的藻类。等“房子”都打扫干净,在海水中四处流浪的珊瑚受精卵就可以随时“拎包入住”,进而盘活整片珊瑚。

“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是多数珊瑚礁修复团队的思路。研究显示,只要修复某一区域珊瑚礁生态的15%,并保持生物移动道路畅通,大自然就可以启动自动修复程序。

不过,尽管大自然的修复力惊人,但新生的珊瑚礁成长仍需时日。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研究人员们希望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为珊瑚礁的恢复争取更多机会。

在李秀保看来,过度渔业是造成长棘海星的天敌们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民众的消费观念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应该减少对大法螺和其他珊瑚礁鱼类及无脊椎动物的消费。

“对未来要充满信心。那些曾经见过的珊瑚礁,我还想再见。” 黄晖说。

作者简介

海星怎么处理干净,海星治什么病最好(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