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日是7月1日,为何直到57年后才考证出真正的建党日期?
一大场景
1941年夏,六月流火,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更是炎热耐。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处于全国抗日大本营的延安正在展开一场重要讨论。
*和他的战友们挤在窑洞里开会,这一年正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决定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但“一大”召开的具体日子是在哪天呢?由于已经过去了20年,*已经记不清具体日期,他只记得是“放暑假,天很热”,就去问董必武,因为在所有的“一大”代表中,只有他们两人在延安。
但董老也无法确实说出具体日期,但他肯定是1921年的7月。
经过讨论,就把每年的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这一天就被当成建党节。
次月(即7月)1日,延安出版《解放日报》,用一个整版刊登社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并发表了很多*的纪念文章。
多年之后,新中国成立,在当年的7月1日,*发表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其中有一段重要文字:“1949年的7月1日这个日子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二十八年了。”
一年之后,胡乔木发表文章《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文中明确说7月1日是党的生日:“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在‘五四’运动以后发展起来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选举了十二个代表,在中国工业中心和工人运动中心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那个时候,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建党日期并非7月1日。
一大会址
开会惊魂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当年这里属西门区,后来属卢湾区,现属黄浦)。
这里在当时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以石为框,箍住木门,里面是经典的江南两三层小楼,或者类似四合院,形形色色的人们挤住在里面——以石箍门,应该叫“石箍门”,但宁波话以“库”为“箍”,所以就叫石库门了——宁波人和上海土著的关系,基本就是血和肉的关系。
这是一幢沿街的石库门,一楼是起居室,二楼住人,房子很新,去年刚刚竣工的,主人是一个叫李书城的同盟会员,但人当时在日本,房子由他的弟弟李汉俊住着。
23日这一天,房子里集聚了不少人,差不多有十五、六个,大部分像是读过书的,大的有四、五十岁,小的还不到二十岁,甚至还有两个洋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互相闻名而并没有见过面,在一阵吵吵闹闹中坐了下来,开始开会。虽然叫开会,但会议主题、会议议程、会议目的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文件,以讨论为主。所以其中就有一些争论,甚至有时候会吵起来。
过路的人常常听到房子里爆发的争吵,嗓门最大的是那个苏俄人,他经常情绪激动地大声咆哮,引得有事的路人驻足往楼上张望。
没有人知道,包括当时参会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做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即将诞生!
青年*
参加一大的共有7个党小组代表:
湖南代表:*和何叔衡;上海代表:李达和李汉俊;山东代表:王烬美和邓恩铭;北京代表:张国焘和刘仁静(都是北大学生);湖北代表:董必武和陈潭秋;广东代表:陈公博;旅日代表:周佛海。
上述代表共12人,另有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以及第三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
参加会议的所有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湖南代表何叔衡,45岁;年龄最小的北大学生刘仁静,年仅19岁——他也是一大代表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他于1987年8月5日在北京因车祸去世。两个外国人中,一个是尼克尔斯基,是苏联人,另一个是一个英国记者马林,隶属于上海《东方经济学家》杂志。
这其中,要重点说说马林。
马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但马林并非英国人,而是荷兰人,他也不是什么记者,而是代表第三国际的革命家。因此,他在春节从欧洲动身到中国的路上,就被各国“重点照顾”,他的伪装身份早已被各国掌握,并通告了中国方面。如果不是中国方面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予重视,马林早吃上牢饭了。
但中国上海的工部局必须得秀秀存在感,他们一直对马林保持近距离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