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三月飞杨花,满天白雪随风斜。
客子出门已十载,飘零感此思回家。
一年岁月匆匆流过,明天便是除夕夜了。
所谓除夕,便是除旧岁,迎新年,但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它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团圆。
过年了,不管车票多贵,路途多远,不管你是衣锦还乡,还是一无所成,都得踏上回家的路。
故土情节,是中国人最深层的基因。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放不了肉身,在灵魂与肉体的撕咬中,春运便诞生了。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四十多年过去了,春运大军从刚开始的1亿人次,增长到了14.8亿人次,被誉为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我们每个人,都曾如水滴汇入大海一般,挤进那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疲惫与汗水交织,却只使得那颗思乡的心愈发滚烫。
“不管怎样,一定要回家过年。”
今天,请各位跟随诗词君一起回到过去,体验春运四十年的沧桑巨变。
“只要上了车,一切都好说”大家还记得以前的火车站是什么样子吗?
若要用一个字形容,就是“挤”,非常之“挤”。
那时的春运大军们要想回家,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首先就是买票,那时还没有网上购票,你需要提前到火车站去买票,有时排队都要排好几个通宵。
加之当时高铁还没有普及,火车车次少,周期长,载客量小。
票卖完了,回家的梦几乎就破灭了。
若你侥幸闯过第一关,买到了票,接着还有第二关:
在巨大的人流里,你是否能够牢牢抓住自己的行李和亲人,忍受候车时的等待与煎熬?
2001年春运,一位女乘客因为长时间排队而精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