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骨子里是不安的)
一份顽固一个暴躁,最后和在一起就是悲剧。朱棣的暴躁原因是骨子里的藩王作乱,怕天下人悠悠之口,所以他必须文治武功,英明神武,郑和下西洋,亲征蒙古,永乐大典,无数大政方针都是为了国家大治,最终目的是用自己的英明伟大,淡化靖难之役的负面影响。
这是他暴躁的根源,可是这何尝不是一种,对顽固的儒家学说之反击。
就是你们这批人,满嘴仁义道德,真相不过男盗女娼之辈,你们嚼舌根,我就*你们。
明朝在这两个暴君之后,还有暴君吗?别说那些用宦官为祸的皇帝,他们的无奈“不在其位不懂”。
当明英宗时候《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明朝的文官阶级和官僚集团就不可避免的坐大了。
(天平失衡文官集团坐大)
于谦是伟大的人物,可是依然死于自己的阶级文官集团。徐有贞的一句“不*于谦,此举无名”就让一个英雄殒命,这徐有贞是谁,还不是文官集团的人,他们可以至民族大义于不顾,最后*自己阶级的英雄。
这就是这个集团的尿性。
这里我当然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明朝经世济国的干才人才肯定有,可是他们依然有骂名,比如那后世无数人推崇的张居正也不是如此。
坐38人抬的大轿子,生活奢侈无比,不仅如此,死后抄家也是金银满屋。
可是,这里要加个可是!这就是当年官场的常态啊,。
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个集团从成化时代开始就慢慢的腐败堕落了,以赚钱为荣,以经商为荣,以国家利益为耻,这样的情况下,你做一个完全清正廉洁的清官?
你连出头之日都没有?
(干才被骂)
谈何作为?这就是中国古代官场的真相,要想做事,你要先融入集体,最后才能施展抱负,而且还要担心被清算,最后张居正不就被清算了,无论你对国家做过多少好事,你的改革触动了整个阶级的利益你就要被清算。
张居正的结局让人无限唏嘘,儿子被逼死,家人被饿死,最后自己也被辱尸。
那个时候,谁会管他将国家的国库收入增加,他让这个国家恢复了生机,有的不过是满口仁义道德的批判而已。
最后“世间再无张居正”明朝的灭亡就此成了定居。
做事的错多,不做事的话多,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骂人,轻松惬意。这就是明朝官僚集团啊,最后的东林党,那个不是如此。无数的党争此起彼伏,谁该为此负责?
不过是庶民政治而已。对就是庶民政治,政治前面加上庶民,就是阶级。
当唐朝持续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结束之后,中国历史就不可避免的走上了庶民政治的不归路。
说他是不归路,原因也很简单,庶民庶民,简而言之就是平民百姓。
我也是平民百姓,但是我依然不讳言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文官集团心中真有国家吗?)
那就是眼光不够远,为国想的不多。之前大热的剧集《人民的名义》中,一开始出场的建设厅厅长赵德汉,就是这样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穷怕了,苦怕了。一招权在手,最会做的事情,不会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一己之私。
这就是这个阶级的尿性,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就是这他们的本质。
长远的规划那是没有的,国家的兴亡又与我何干。不是人人都是海瑞,那是个道德标杆,但是不说人人都是赵德汉,九成总是有的。
面对这样以利益为纽带,以乡宜、师生、同年结成纽带的集团,皇帝无疑是弱势的一方,于是他们扶持宦官做自己的刀去对抗官僚。就成了必然,这也是明朝宦官都臭名远扬的根源。
他们和张居正的作用一样,都是利益侵犯者。不骂死你们骂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