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后代今何在,王阳明为什么一生有四个孩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14 10:02:28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开创了心学。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明清两代和近现代,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深受其学说影响。

王阳明逝世492年后的今天,其学说依旧在影响世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历经几百年后,王阳明的家族血脉依旧在延续。如今,其后人数量繁多,仅浙江绍兴一地就已达到200多人。

绍兴这200多后人中,王阳明的第17世孙王书铭:为绍兴王阳明后人中的核心人物。

王书铭生于1935年,他的父亲王祝三是王阳明的16世孙。但相比先祖王阳明,王祝三因为生在乱世且家境不好,所以,他并未接受正规的教育。成年后,他一直靠做小买卖养家糊口。

也因此,幼年时,王书铭的经济条件很差,他的三个哥哥都早亡了,他的两个妹妹也已不在人世。唯独他和一个姐姐,幸运地在活下来了。

王书铭的父亲很崇拜祖先王阳明,可因为时运不济,他对王阳明的学说一无所知。因着这份崇拜,他砸锅卖铁也要送儿子王书铭上学,他经常说:“王阳明的后人,不能没文化。”

王书铭一直觉得:以自己当时的家境,而能接受教育,是难能可贵。所以,他打小便格外珍惜读书机会。

王书铭记得,小时候,每次只要看到自己趴在桌子前看书学习,父亲就会格外高兴,他甚至多少把自己当成了振兴家族的希望。

从父亲的口中,王书铭知道了王氏家族衰落的背后原因。

原来,王阳明死时,共留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继子王正宪(从弟之子)和老来子王正亿(亲生)。

王正宪和王正亿都曾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锦衣卫副千户和新建伯(封号)。可后来,随着子孙的不断增加,王阳明爵位的承袭就出现了问题了。

王阳明后代今何在,王阳明为什么一生有四个孩子(1)

王阳明

王阳明第三代爵位继承者王承勋的长子王先进膝下无子,于是他便想把爵位传给弟弟王先达的儿子王业弘。没想到,王业弘的母亲不仅不感恩哥哥将爵位传给自己儿子,竟还大言不惭地说:

“他王先进没有儿子,爵位自然传给我老公,由老爸再把爵位传给我儿子,难不成这爵位还会飞掉不成?!”

王业弘母亲的话彻底激怒了王先进,他于是一怒之下决定收养同族中的王业洵为子,以继承爵位。这王业洵并非王阳明的嫡亲后代,他料想自己的爵位迟早会被王先达抢走。于是,他便散布说法,称:王先达也并不是嫡亲的,而是抱养的,爵位应当由王承勋弟弟的儿子王先通继承。

这样一来,关于爵位的争执就越来越复杂了。最终,两家竟对簿公堂。

任何时候,“和为贵”,而“不和”,则会招致各种灾祸。果然,王阳明后人为了爵位不断打官司的结果是:家族渐渐没落,且出了人命了。最终,王业弘因不满官司结果而自*;而打赢了官司的且承袭了爵位的王先通,则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斩*了。

自此时起,王阳明家族的后人便一直在走下坡路。到清朝时,王阳明一脉就此慢慢衰落了。后来,王阳明家族的后人中的大多数竟都只能做些小买卖,或是帮人做工,能够读书的越来越少。

人都说“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氏族人在历经数百年的衰落后,终于在近现代再次振兴了。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重振王氏家族,和他们痛定思痛后的觉醒有关。近代的王氏族人开始意识到:王氏家族会没落,与家风没被传承有关。于是,他们决定将王阳明 “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的家风传承下去。

果然,将家风传承好后,这一支的族人中出了很多真正的读书人,其中,近现代的王书鸿老先生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弟弟王书翔则是浙江省科技厅的高级工程师。

他们和王书铭一样,属于王阳明的第17世孙。

王阳明后代今何在,王阳明为什么一生有四个孩子(2)

王书铭

王书鸿在教育下一代王氏族人时,也非常注重让他们努力研习王阳明的学说和为人。幼年时,他觉得父辈对他影响最大的方面就在于:他们用王阳明的学说,引导他走到了正道上。

而谈到如何走到正道上时,他说:“先人王阳明的学说早就告诉我们,人最重要的是立志。”而关于如何立志,他的答案非常简单:“读好书,做贤德的人,以对社会做贡献”。

这个答案,和王阳明在几百年前的那句“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贤德的人”,是一脉相承的。

如今,王书鸿家的客厅始终挂着王阳明的画像,他还有个一个传承下来的王阳明先生和这个世家的故事的“大纸袋”,这个纸袋的封面写着‘永远保存、代代相传’这八个字。每个字下分别着重画了八个圈,以示重要。

相比王书鸿,出生在王阳明所建的伯府里的王书铭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那一族虽然也已知道传承王阳明家风的重要性,但因为父亲和祖父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缘故,他对王阳明学说和为人的了解,几乎完全靠自己。

关键,在他的成长路上,他遭遇的坎坷也相当多。

王书铭出生前几年,他们家的祖屋伯府大厅遭遇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加剧了王家的贫穷。这场大火烧毁了伯府大厅和周边建筑,导致整个府第只剩下了石门框、饮酒亭、观象台、碧霞池等遗迹。

今天的王衙弄,原是王阳明府第内的一条通道。

这场大火,让王书铭的父母遭受了巨大磨难。此后,他们依旧住在伯府,王书铭出生,便是在伯府。

王书铭十多岁时,伯府再次遭遇了一场大火。这次大火后,王书铭家的日子更加艰难了。可即便如此,父亲也依旧咬牙坚持供他上学。

18岁那年,王书铭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科,四年后毕业,他被分配到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教育通讯》杂志社工作。1958年,他又被分配到杭州第六中学当美术老师。

做了人民教师以后,王书铭终于能有时间静心研究王阳明学说了,此后的每个寒暑假,他都坚持闭门研究先祖王阳明及其学说。

王阳明后代今何在,王阳明为什么一生有四个孩子(3)

王书铭所画《王阳明像》

王书铭把王阳明的家书进行了重新归纳整理,这些家书,包括王阳明对兄弟、子女以及晚辈们的书信,这些书信里,无一例外全是他对后代子孙的谆谆教诲。王书铭整理后感慨:“这些家书句句箴言,作为后人我没有早些读到,真是莫大遗憾。”

王书铭整理家书后说:

“先祖王阳明家规教育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他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书铭将《示宪儿》这篇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经典,这篇家书是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

王书铭通过研究以后确信:此家规“三字经”,可以作为王氏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真正接触先祖王阳明的学说后,王书铭开始将家规教育运用到教书育人上。

王书铭的家人发现:自从他开始研究王阳明及其学说后,他整个人的气质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虽是美术老师,可他身上却慢慢散发出一种文人才有的儒雅气度。家人还发现,这些年,王书铭的面相似乎也在发生变化,他的面相变得更柔和了。

对于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王书铭不以为然,他说:“这都是先祖王阳明给的。”

如今的王书铭已经85岁了,可因为崇拜王阳明的缘故,只要是与王阳明有关的活动,他都亲自前往。

被邀请参加第三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时,王书铭还特地亲自创作了两幅国画《王阳明像》,这幅画他创作了几个月,为了画好王阳明,他特地翻阅了王阳明的历史画像和很多文献资料,并根据明代的一些穿着打扮进行了合理的创作,这一画就是好几个月,光是草稿就打了很多遍。他画的王阳明,总是力求形似、神似。

王阳明后代今何在,王阳明为什么一生有四个孩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