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正是有了这种情结,朱自清自此之后,与父亲的关系便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因为祖母的死,朱自清对父亲的态度自然会随心境的变化而受影响;而作为老派思想的朱鸿钧,总把自己视为一家之主,无论儿子长到多大,都必须按照“父为子纲”的教条行事。
两人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朱自清的新思想与朱鸿钧的旧纲常之间的冲突,二是朱自清小家概念与朱鸿钧的大家族关系之间的冲突。
朱自清为了缓解家庭的困难,用最快的时间修完了在北大的哲学系学业,并提前毕业。先去杭州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应父亲的要求,回到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教。
图13
随着距离的拉近,父子两人的冲突不断白热化,并且到了几乎无法调和的地步。
首先是朱自清因祖母一事对父亲的冷淡,让父亲对这个自己极为器重的儿子产生了不满;接着因为朱自清的薪水一半用于自己的小家庭、一半交于父亲用于大家庭开支的做法,更加令朱鸿钧很是不满。
在非常传统的朱鸿钧的观念里,朱自清的小家庭是不允许有独立的经济权力的,而朱自清更加不能有小家庭的意识,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朱自清的薪水,就应该由他这个一家之主来统一支配。
图14
如果说这个总突是常态化的,在家人的劝解下,父子之间对此话题也是常提常过,但有一件事却彻底激化了二人之间矛盾。
这要从朱自清的第一任妻子武仲谦说起,她是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1916年便与19岁的朱自清结婚,虽说是典型的“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武仲谦温婉而乐观、美丽而知性,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朱自清的深爱。
武仲谦是一个非常爱笑的女子,自嫁入朱家后,小院里总是能听到她清脆的笑声,这种能温䁔人心的笑声,是家庭变故后洒入朱自清心中的阳光,他希望妻子一直无忧无虑地笑着生活,而他则能从这种笑声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图15
而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妻子已经许久没有开心地笑过了。“父亲说我已为人母,希望有个庄重的样子。”通过妻子的说法,朱自清知道,妻子的笑是被父亲抹掉的。
自此,朱自清对父亲彻底心灰意冷,他受够了父亲的老派思想与做法,受够了父亲对他憧憬的新生活的抹*,这一次,他与父亲做了决裂,带着妻儿搬离了大家族一起生活的宅院,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
同时,他也辞去了在扬州的教职工作,远赴他处谋生,与父亲及原有的家庭几乎断了往来。
父子间迟来的和解无论父子间的冲突发展到何种程度,冷静下来的朱自清还是对家乡的父亲与家人有着割舍不断地牵挂,他也曾多次想着与父亲修复关系,甚至为此专门带着妻儿回家探亲,希望与父亲好好长谈一次,解除彼此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