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公务员国考考试报名总人数达到338万,考研总人数也达到了341万。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自己考上公务员,或者是继续读博寻求机会留在高校当老师。
因为这些工作都是老百姓眼中的铁饭碗,福利高,待遇好,是举家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而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教育工作者的薪水并不高,平时还要拒绝种种诱惑,仅凭着一股传道受业解惑的师德支撑着自身投身启发民智的伟大教育事业。
朱自清
特别是在北大担任教授的朱自清,纵使晚年穷困潦倒,病入膏肓,却还依然能为家国大义拒绝美国的救济粮。
身为北大教授的朱自清,为什么生活会如此落魄?他又为什么要拒绝这救命的粮食?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体会当时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撑起的民族脊梁。
出身显贵,不甘同流1921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后,五四运动正式爆发。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整个国家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北洋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威逼,在外交上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
朱自清当时就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在五四运动之后,他深陷对社会现状的绝望,并在1922年写下了著名的文学作品——《匆匆》。
匆匆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离去。”,这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朱自清于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满清政府的统治之下。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科举出身的读书人,一度坐到了烟酒公卖局局长的职位,可见朱家的条件还是十分优越的。
按说朱自清在这种家庭下出生和成长,他应该也是个生活无忧的阔少,怎么会“赤裸裸”呢?
因为朱自清一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就完全在向脱离于自身封建家庭轨迹的方向发展。
朱鸿钧从朱自清生下来,就一直盼着他能够继承自己的道路,好好念书,然后考取功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光宗耀祖。
在这种想法下,朱父强迫朱自清接受旧式学堂的教育,不让他接触新式教育。
可当时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学堂学的不是真正能够提升自我的文化知识,而是如何效忠爱新觉罗王朝的变质儒学,三纲五常。
深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和冲击的朱自清自然不可能任由自己去追逐历史逆流,于是青年时代的朱自清为了逃避父亲的控制,报考了北京大学,放弃优渥的生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