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堪称语文课本的“霸屏王”。
无论是中学课本,还是高中课本,你都能看到他的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威尼斯》,现在就连小学生也要学习他的《绿》了。
在这样高频次、宽范围的“轮番轰炸”下,你想不知道他的名字都很难。
不过,朱自清近期却因为《荷塘月色》摊上事了。
原来,关于他文字的争议,文坛上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比如,诗人余光中就评价他,“(朱自清)行文平平无奇,不过中学生水平……不会比喻,比喻都不高明……”。
很明显,《荷塘月色》通篇都是比喻。
全文只有千余字,但用到比喻的地方就占了11处,“如出浴的美人”“峭楞楞如鬼一般”等等喻体清奇,并不符合人们对散文一贯的认知。
结果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甚至还有家长联名上书,请求从语文课本中删掉《荷塘月色》一文……
其实,朱自清遭受这样“诘难”并不稀奇,要知道,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斗士”,和父亲争吵、和学生争吵、和美国人争吵,每一场都异常激烈,最后一场还让他丧了命。
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即使被后世文人争论不断,但他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已远超过他所留下的文字,透过他,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风雨飘摇中的旧中国。
多年以后,那些读着《荷塘月色》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但是,只要他们回顾学生时代,依然会被皎洁的月色、清幽的荷塘所吸引,在此流连忘返。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先生的“斗士”人生。
不满封建家长制,朱自清与父亲闹到几近决裂
戊戌变法那一年,朱自清出生。
他的父亲朱鸿钧是清政府的官员,跟着父亲,朱自清来到扬州,他的父亲也在此擢升榷运局长,也就是现在的“烟草专卖局局长”。
做官的父亲在当地小有名气,朱自清也跟着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是朱局长的长子,也是最聪慧的孩子,再加上从小就跟着举人后面学认字,自然是不同凡响。
18岁的时候,朱自清考上了国内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预科班。
从此之后,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和扬州的家愈来愈远。新式的教育、西方的思想都给他的头脑彻底地来了一次洗礼,朱自清这才发现,自己原来竟然如此无知。
为了表达决心,他立志要从名字开始改起。“自清”就是他从《楚辞·卜居》中挑出来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只有廉洁正直才能保持自我清白。
后来,他果真按照这句箴言践行了一生,直到死亡,都不肯背弃誓言,誓守清白。
年轻的朱自清怀着一腔热血从北大毕业了,在北京,他见过了大多锋芒毕露的思想、卓尔不群的理念,与他们同行,朱自清感到自己仿佛也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