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杨振宁很小就展现出了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
父亲书架上许多讲数学和讲物理的书籍,杨振宁都很感兴趣。
长到12岁时,他意气风发,对父母说:“我要拿诺贝尔奖。”
在清华时,杨武之和华罗庚关系密切,亦师亦友,两个人经常为一个数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杨武之争输了,他就放话:
“这辈子我的数学是赶不上你了,你比我好,但是我儿子杨振宁一定会超过你。”
只可惜,还没等到杨振宁超越华罗庚,他们一家人的静谧生活就被打破了。
战乱中求一方安静的书桌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
抗战爆发后,为躲战乱,清华、北大、南开建成西南联大,迁到云南昆明。
杨振宁随父前往。这一次,16岁的杨振宁不仅是教师家属,还成了西南联大的学生。
战乱时期,西南联大的环境简陋,学生们就在茅草屋里上课,屋子一下雨还会漏水。
一个宿舍有40个室友,上下铺,两个人共用一张书桌。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学会保命。
每次一有敌机轰炸,老师学生就要都搬到乡下,在防空洞里上课。
而正是这样糟糕的环境,恰恰孕育出了一大批各个学科的顶尖人才。
当时西南联大的1000多名学生,几乎都是带着激愤在努力学习,不愿意浪费任何一分钟。
——身处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关口,他们是下一代的知识分子,身上肩负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
西南联大的老师,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
杨振宁上大一时候,国文是必修课,由各位教授轮流授课。
闻一多、朱自清、王力都曾当过他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