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呼韩邪为何不延续“父死子继”,而要改成“兄终弟及”?有人说是为了将来将汗位传给王昭君的儿子伊屠智牙师。那是想多了,跟王昭君没一毛钱关系。
呼韩邪的本意,是将汗位传给最喜欢的四子且莫车。不过,且莫车的母亲颛渠阏氏提出了反对意见,她说:
“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今平定未久,人民创艾战斗,且莫车年少,百姓未附,恐复危国。我与大阏氏一家共子,不如立雕陶莫皋。”
且莫车还是一个少年郎,匈奴刚刚安定,他没有能力镇得住。这个理由很现实,最终理智战胜了个人好恶,不过,呼韩邪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做了个补充规定:
“单于卒从颛渠阏氏计,立雕陶莫皋,约令传国于弟。”
这就是“兄终弟及”的来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呼韩邪的心思其实就在四子且莫车身上,希望通过“兄终弟及”,最终能把汗位归到且莫车头上,丝毫没有提及最小的儿子伊屠智牙师。
呼韩邪与汉元帝
呼韩邪单于死后,王昭君按匈奴习俗,嫁给了新任单于雕陶莫皋。虽说收继制,在匈奴是传统,但是,如果呼韩邪想让伊屠智牙师继承汗位,一定会对王昭君的未来作特别安排。试想一下,将来假如伊屠智牙师继位,而自己的母亲竟成了自己的嫂子,你让一个大单于,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所以,不对王昭君作特别安排,就等于默许儿子续娶王昭君,也就等于将伊屠智牙师划在了继承人之外!
事实上,王昭君和伊屠智牙师母子俩,在匈奴王廷的存在感很低,伊屠智牙师的史料记载,比王昭君还要匮乏,除了两次王位变更(右逐日王、左贤王)和被*信息外,一片空白。
新朝建立后,王莽曾经试图立王昭君的女婿须卜当为大单于,以达到控制匈奴的目的。须卜当是匈奴贵族,从法理上讲,他是没有资格继承汗位的,伊屠智牙师既符合法理,又有汉家血统,王莽为何不立他呢?
理由只有一个,伊屠智牙师一直被排除在匈奴政治势力范围之外,根本没有能力控制匈奴政治走向,立不住!而须卜当虽不是匈奴王族,但其家族在匈奴有政治地位,能控制得了局面!
由此推断,王昭君在匈奴王廷,没有丝毫政治地位!
王昭君
西汉朝廷是如何看待昭君出塞的政治价值的?昭君出塞后,她与汉廷的联络非常少,《汉书》记载只有一次,即王昭君的长女“云”,奉命到长安侍奉太皇太后王政君。《后汉书》的记录相对较多,但大多是采用文学笔记作品内容,不可信。
也就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像断线的风筝,西汉朝廷对她是不闻不问。
这太让人意外了,既然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匈奴,汉廷就应该跟她保持联络,由她充当汉匈之间的政治协调人。事实上,我们从汉成帝一朝对匈关系中,看不到王昭君的影子!
这个现象只能说明一点,昭君出塞,对西汉朝廷来说,并不是特别重大的政治事件,他们也没有指望王昭君为汉匈和平做什么事。
直白一点说,昭君出塞对西汉朝廷来说,政治价值不大!
反而是王昭君的女儿和女婿,在王莽的新朝时期,频繁出入汉地,充当两国政治协调人。不过,那肯定不是昭君出塞计划内的事了。
既然昭君出塞的政治意义不大,为何还要让她远嫁匈奴呢?呼韩邪又为何要立王昭君为阏氏呢?
王昭君与呼韩邪
其实也不难理解,昭君出塞名为和亲,但是跟西汉立国之初的和亲,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汉初的和亲,是靠给匈奴送女人,送礼物,以祈求的姿态换取和平,是被动而又屈辱的方式。
昭君出塞则完全不同。
经过汉武帝几十年持续打击,汉匈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又经汉宣帝对西域的强力控制,及对匈奴恢复武力打击后,匈奴已经处于崩溃状态。外交上,匈奴彻底失去了西域诸国的支持,经济上匈奴接连遭遇天灾,军事上连连失利,政治上内部分裂,五单于相互*伐。到汉宣帝末年,匈奴的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倘若呼韩邪单于不借助西汉朝廷的力量,匈奴分裂状态还不知道持续多久,毁灭近在眼前!呼韩邪在汉宣帝末年,两次到长安,以藩臣之礼拜见汉帝,并表示愿意做汉廷北部边境的守护人。
王昭君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和亲的,与其说是和亲,还不如说是赐婚,皇帝对臣僚的赐婚!
这就不难理解,呼韩邪不管王昭君什么出身,也不管她长得美还是丑,都得立她为阏氏,人家是政治符号!至于政治价值,对西汉政府来说,他们根本不需要王昭君做什么,甚至他们都不会记得王昭君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