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王昭君既没有呼韩邪的恩宠,又不具备任何政治地位,甚至连汉廷都没拿她当回事,为何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颠覆性的呢?
这都拜文人墨客所赐!
王昭君身上有三个吸引人的标签:和亲使者、掖庭待诏、嫁两代单于。这三个标签的互动,足以惊爆眼球。和亲使者,屈辱的象征,一个为了民族利益牺牲自我的形象凸现;掖庭待诏,美女形象,身边还有个昏君,故事太容易演绎了;嫁两代单于,花边与忍辱负重的完美结合点。
于是王昭君成了后人不断加工炒作的对象,《西京杂记》、《王昭君变文》、《汉宫秋》,甚至连《后汉书》这样的正史,都不得不采纳了一部分传奇记载。这些加工炒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吸引眼球,而是将王昭君作为民族英雄,塑造成一座丰碑,成为民族和平的象征!
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王昭君历史地位呢?
首先,昭君出塞代表了汉民族的和平愿望
王昭君
汉民族对匈奴人的政策一直未曾改变:和平共处!不过,汉匈自汉武帝中断和亲关系,进入战争状态后,历时百年,早已经打碎了双方原有的平衡。
想要重建和平,就需要有标志性的政治信号,汉匈战争之前的和亲政策,就是表达善意的最好手段。王昭君的身份虽不尊贵,但她所扮演的角色,象征着汉匈和平之门重新开启。
应该说西汉朝廷的这个举动充满智慧,你匈奴人可以看做是重启和亲,我大汉则视作赐婚,以高调的姿态,低调的作风,既满足了匈奴人的心愿,又表达了自己和平的诚意。也只有王昭君这种身份,可以做到恰如其分地承担这个角色。
其次,王昭君的存在客观上安抚了匈奴人的心
当需要重塑和平局面时,被动方变成了匈奴。人与人交往、国与国交往,不自信的肯定是弱小一方,匈奴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祈求西汉朝廷赐给他们和平的同时,心里无比发虚。
王昭君作为和平的象征,她的存在,就像一剂安神剂,能让匈奴人惴惴不安的心得以平复。这就是呼韩邪册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的原因,匈奴人民需要王昭君的存在。
最后,王昭君及其后人为汉匈和平贡献很大
昭君出塞
王昭君的历史价值,很可能还有一些被史书忽视的,比如她的第二任丈夫复株累若鞮单于,在汉匈和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很难说没有王昭君的功劳。
王昭君去世后,她的后辈子孙们,继续承担起了和平大使的责任,尤其是她的长女“云”,和女婿须卜当,经常奔走于汉匈之间,为双方的政治交往立下汗马功劳。
另外,王昭君的两个侄子王歙和王飒,也经常作为汉使出访匈奴,同样为汉匈和平贡献了一生。
综述客观地讲,王昭君的事件基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她的和亲使命,远不像民间传说的那么重要,她在匈奴王廷的地位也很次要,甚至关于她的故事,基本都是文学加工。
不过,王昭君作为汉匈和平的象征,她还是承担了历史所赋予她的使命,对汉匈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后人对王昭君的附会,也不能以“编造”一词粗鲁概括。她逐渐被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代表,成了中华文明宝库里,一颗璀璨的珍珠,这何尝不是,民族精神在王昭君身上的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