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闻疫丧胆”的时候,仍然有超过7000名“逆行者”正投入在火神山的建设中。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少数人的负重前行。
而在火神山开始收治病人的同时,面积更大、床位更多的雷神山医院项目,也即将完成交付使用。
2
火神山、雷神山启用后
能多大程度缓解武汉的床位压力?
火神山以及几天后雷神山的启用,最直接的作用是,将缓解武汉当前医院床位不够用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武汉现在的床位情况。
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全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23时,武汉全市23家定点医院开放床位6754张,提供开放床位最多的3家医院依次是市金银潭医院、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和市武昌医院。
我们特别注意到,这23家医院的已用床位达到6808张,病床使用率已经超过100%——这意味着,部分医院正处于超负荷运作的状态。
市第九医院、市汉口医院和市第四医院(西院)等9家定点医院,其已用床位已经超过原计划的开放床位。
即便如此,床位仍旧十分紧缺。
但是,如果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合计2600张病床都投入使用之后,武汉的开放床位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近四成,达到9354张。
我们还注意到,2月2日晚,武汉卫健委官网公告显示:武汉市将再征用17家医疗机构作为第四批定点医院,专门收治从前三批定点医院转出的首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疑似病例;新增10家医疗机构作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及确诊病例的第五批定点医院,待改造完毕后开始收治患者。
第四批和第五批定点医院,将合计再开放2183个床位。
也就是说,短期内,武汉可开放收治新冠病毒肺炎病例的床位数量将提升至11537,相比现在,收治能力提升超过7成。
这个数字是否可以满足武汉的需求呢?
很多读者认为,武汉有很多患者还没有得到确诊。我们借鉴了回形针Paperclip的算法逻辑,对武汉的患者数量做了个非常非常粗糙的推算。
这个逻辑的基本公式为:疾病病死率=当前新增病死人数/患者被确诊时的确诊人数;也就是说,通过疾病的病死率和病死人数,来反推该疾病的患者数量。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通过病死病例详情已分析过,新冠病毒肺炎病死病例接受治疗时间的中位数是7天。所以,在这里,我们姑且将这个公式细化为:疾病病死率=当前新增病死病例数/7天前的新增确诊病例数。
湖北以外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确诊与治疗都相对比较及时充分,所以其疾病病死率相对更贴近疾病本身的情况。我们以最近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计算了下,湖北以外的新冠病毒肺炎病死率在1.1%左右。
我们再假设,封城严控之后,病毒的传播很大程度上被遏制住了,那么武汉现在的感染者数量,约摸维持在一周以前的水平。
从1月25日到2月1日这一周,武汉的新增病死人数为179人,按照上述公式推导,从1月18日到1月25日这一周,武汉的疑似感染人数为1.63万人。倘若一定比例的极轻症患者,首周可先遵医嘱隔离、口服药物治疗,再倘若这个比例不到3成,那武汉的病床数量(1.16万)将可以覆盖当前的需求。
当然,我们的推算基于现有公开数据做了很多层的假设,十分粗糙,并不能真实评估现在的情况。
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上述病床投入使用后,武汉的收治能力将有明显提升。
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是,一床难求的现状将会一定程度上被缓解。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个求助,或许都将拥有接受正规治疗的机会。
3
火神山、雷神山的启用
会给疫情攻坚带来什么变化?
结合北京小汤山医院的经验,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启用,除了能大量补充城市医疗资源,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有效抑制疫情的蔓延。
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启用后,共收治“非典”患者680例,占国内确诊人数的1 /7,世界确诊病例的1/10。其中治愈672例,治愈率超过98.8%。更重要的是,小汤山医院1383名医务人员无1人感染“非典”病毒,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率。
这对非典疫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北京市SARS流行的特征与时空传播规律》的研究中就提到,“4月20日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小汤山医院的设立,不但使新增SARS发病人数急剧下降,而且发病热点区域迅速缩小,没有形成再次空间扩散”。
从时间线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启用后不久,非典迎来了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