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写蜀道难,蜀道难是怎么创作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2 06:00:38

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李白在青少年时期,文学方面主要学习的是《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在初、盛唐时期大盛。李白正是在唐代《文选》学盛行的风气下,学习《文选》的。李白在蜀中学习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李善《<文选>注》广为流传的时期。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658年)或之前,至李白在蜀中“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的学习时期(开元三年,715年),李善的《<文选>注》已经流传五十七年了。三年之后,五臣《<文选>注》也已完成并进献给皇上,由于受到皇帝的称赞,此后也开始盛行。也就是说,李白所能见到的《文选》基本上就是李善的《<文选>注》和五臣的《<文选>注》。这两部《文选》学著作,将萧统的《昭明文选》及唐人的《文选》注释和研究的成果,形成一种唐代的《文选》文化,都呈现在唐人的面前,供他们学习和研读,使他们更好地借鉴汉魏六朝的文学精华,并从《<文选>注》中汲取前代的文化知识。

李白在蜀中已将《文选》当作他的基本文学教材之一。他文学和诗歌的起步,首先是对《文选》中的诗赋和各种文体的模拟与仿作。李白除了在青少年时期模仿和学习汉大赋和六朝小赋,还学习了汉魏古诗和乐府诗。这些古诗和乐府诗,大多数是《文选》中所收录的。李白文集中现存他在蜀中所作的古体诗和乐府诗不多,可能大多都遗失了,仅存数首,如《登锦城散花楼》《上李邕》《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登峨眉山》等。其中《登锦城散花楼》《登峨眉山》属五古,《上李邕》《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属七古。五古以《登锦城散花楼》为例: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作者为什么写蜀道难,蜀道难是怎么创作的(1)

此诗约作于开元八年(720年),李白游成都时所作。诗中描写李白登成都散花楼的新鲜感受,自然清新,显示出李白少年时期诗歌“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风格。但诗句中多有对句,“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既对仗工整,又符合格律。但整体上来看,还是一首五言古诗。《登峨眉山》也是如此,诗押入声韵,也有对句如“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这种写作特色,与齐梁时期的新体诗颇为相似,这就如朱熹所说的“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朱子语类》卷一四〇)。李白的五言古诗受《文选》体诗的影响,是与他青少年时期学《文选》的影响分不开的。李白于蜀中所作的七言古诗,也有齐梁体的特征,如《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

灵心圆映三江月,彩质叠成五色云。

中藏宝诀峨眉去,千里提携长忆君。

此诗仅六句,诗中的第二联是对仗句,全诗基本符合平仄格律,押平声韵,但尾联失黏,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不够八句,而是七言古诗受近体诗影响所致。这一年,李白赴渝州拜谒时任渝州刺史李邕时所作的《上李邕》一诗,因李白年少语狂,为李邕所轻,李白因此向他回赠一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此时的李白年少气盛,对李邕轻视年轻人的态度表示极大的不满,并致以强烈的反击和讽刺,可谓是极有个性的作品。此诗八句,但后四句转韵,语言直白平易,个性鲜明,表现出李白七言古诗的通畅流利,用韵转折自如的特色,当受到鲍照风格刚健自然的七言古诗的影响。

但从李白现存的蜀中诗作来看,他的五言律诗还是占多数。他在家乡昌明县所作的《初月》《雨后望月》《对雨》《晓晴》《望夫石》《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赠江油尉》《寻雍尊师隐居》等,以及在游成都时作的《春感》都是五言律诗。这些五言律诗,皆合平仄格律,遣词造句多清新可爱,但风骨尚欠强健。这些诗多数不在宋本李白文集之中,而是录于宋人《文苑英华》、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宋人杨天惠《彰明逸事》、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中,其中有些诗真伪待考。《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可见李白少年时期学诗所习,皆初唐五律之类。时俗如此,李白当然也不能例外。这些诗中颇多佳句。如“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雨后望月》)、“古岫披云毳,空庭织碎烟”(《对雨》)、“零落残云片,风吹挂竹溪”(《晓晴》)、“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望夫石》)、“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春感》)等,皆比喻新奇、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写得最好的还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寻雍尊师隐居》二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少年时曾“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从学岁余”(《彰明逸事》,《唐诗纪事》卷一八),此诗约写于匡山李白读书时。读书之余,李白便到匡山北面的戴天山寻访师友。戴天山的这位道士,便是李白的师友之一。此诗写了上戴天山的路上的优美景色和寻人不见的惆怅心情。首联写诗人穿村过水,一路所见;中二联写入山渐深,林幽壑静;尾联写寻人不见,心情惆怅。诗中不用一典,纯然白描,然工丽精致,色彩鲜明,才思超逸,太白凤雏之态呼之欲出。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曰:“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寻雍尊师隐居》曰: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尊师是道士的尊称。雍尊师名不详,所写地点也不详。从内容上来看,此约作于未出蜀之前,是李白深山访道时所作。此诗描写山中景色和道教典故。“群峭碧摩天”一下子就写出了李白家乡附近的戴天山、大匡山、太华山、观雾山、紫云山及窦圌山等群山陡峭的风光。这是对山的静态描写。而颈联的“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则是写山之高、道之古及瀑布流水的声响,深得高山流水之清韵。“拨”“寻”与“倚”“听”四字,是从动态来写登山途中的跋山涉水和流连忘返的感受。“花暖”一联,是用了道教的典故来写道士生活环境的,青牛、白鹤,俱是仙家之物。《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出函谷关。《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尾联“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是讲李白与雍尊师在江烟升腾、天色将暮之际,二人谈道已晚才分手,于是李白恋恋不舍地独自下山而回。诗中对山中道士“逍遥不记年”的生活,十分羡慕,也写得非常具有诗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与《寻雍尊师隐居》中的戴天山道士和雍尊师很可能是同一个道士,第一次没有寻着,第二次又重访,却寻着了,果然是仙风道骨,二人气味相投,故相谈甚欢,不愿离去。这说明,李白受蜀中的道风影响是很深的。李白在蜀中所写的诗中,据传还有一首七律《别匡山》: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这首诗由于不载于宋本《李太白文集》及后来的多种李白诗文集,而是仅见于《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及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故不被后人所采信。这算不算是李白的佚诗,后人颇有争论。但从诗的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满怀豪情壮志,立誓许身报国的情感来看,是很合乎李白的志向和性格的。又从七律的发展史上来说,李白能在青年时期就作出合于格律的七言律诗来,也是有可能的。故记于此。

此时期,李白还写了一篇乐府诗《白头吟》。此诗约作于开元八年(720年),是李白游成都时的作品,写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为汉代著名辞赋家。据史载,司马相如曾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但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位,后投景帝之弟梁孝王,与枚乘、邹阳俱为梁孝王门客,作《子虚赋》。后景帝与梁孝王死,司马相如回乡,生活潦倒,为临邛县令王吉所知,邀他同到临邛富商卓王孙家做客。其时正当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卓文君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相如见而悦之。于是相如在应邀弹琴之际,弹《凤求凰》而挑逗之。其夜相如携文君私奔回成都。相如将其车马变卖,回到临邛开酒肆,文君当垆卖酒,相如穿犊鼻裈操作。此事被卓王孙耻之,于是送百奴婢、百万钱与之。后来汉武帝见《子虚赋》而叹之:“恨不与古人同时!”狗监杨得意告之,此为乡人司马相如所作。于是武帝诏相如入京为郎官。久之,司马相如欲纳茂林女为妾,卓文君在家乡闻之,作《白头吟》与相如。相如闻之大惭,于是取消了纳妾的念头。《白头吟》曰:“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此诗传为卓文君所作,载《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李白所作的《白头吟》是根据此故事有感而作。其辞曰: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此诗是蜀人自咏蜀事。借汉乐府《白头吟》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以讽刺世人“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见异思迁的恶习,并赞颂了像卓文君那样坚贞而又决绝的女子。诗中讲了司马相如为阿娇写辞赋,以求武帝回心转意,而相如得黄金之后,却拿金钱去纳茂陵女为妾,抛弃自己结发妻子的故事,确实是一个绝大的讽刺。诗的结尾表扬了古代韩朋与其妻宁死不屈,在宋王所筑的青陵台上双双殉情而死的故事,为“得意不相负”的榜样,其情十分感人。

李白最有名的乐府诗是《蜀道难》。此诗虽不是李白在蜀中时所作,但确与李白曾在年轻时游历蜀中剑门关附近的艰险蜀道风光有关。剑门关离李白的家庭所在地青莲乡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李白好游山玩水,剑门关他肯定是去过的,也是深有感触的。到后来才以蜀道之险,借机而发之。正是李白少年时期在家乡蜀道所感受到的艰难奇险的风光印象,才孕育了这首传通千古的名作。

李白在蜀中漫游时,还到过初唐武则天时期的大诗人陈子昂的家乡梓州射洪,在陈子昂读书的地方参观其故居。陈子昂的家族是当地的豪族,其父即有任侠之风。陈子昂少年时不喜读书,好任侠习武,结交豪杰。十八岁时始发奋读书。中进士后,曾上书武则天,被擢为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守幽州。他的诗歌慷概激昂,风骨强健,其《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尤为著名,他所提倡的诗歌要有“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开辟了方向,其功甚伟。李白对他十分敬重,后来李白所作的《古风》,就是在陈子昂《感遇》等诗影响下所作的作品。李白青年时期的任侠之风,也是受了陈子昂一定影响的。特别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十分有感染力的作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是被武则天之侄武攸宜迫害而死的,李白在陈子昂家乡凭吊他时,想到了他的这首诗,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才高位下的诗人最终走投无路的深切悲哀。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带着书童丹砂离开家乡,到巴蜀之外的世界去漫游,开阔眼界。他从成都顺着锦江南下,船行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市)的清溪驿(又名平羌驿),天色已晚,只见半轮山月高悬在平羌江面上。他在驿馆住了一宿,第二天早上就要乘上去往三峡方向的船,直下渝州(今重庆市)而去。李白心想,马上就要离开蜀中的家乡了,这轮山月不就是家乡的亲人前来送行的吗?于是就写下了《峨眉山月歌》一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中的“峨眉山月”中的“峨眉”,是蜀中家乡的指代。诗末句中的“君”字是双指,既指“峨眉山月”又指家乡的亲人。峨眉山月是家乡月,平羌江水是家乡水,告别了我在蜀中家乡的山水和月亮,我要到渝州去,我要出三峡去,到一个比蜀中家乡更加广阔的地方去。(来源|《李白传》 作者|葛景春 天地出版社|出版)

作者为什么写蜀道难,蜀道难是怎么创作的(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