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原文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22 09:47:46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玉门关的政治地位。它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其重要性堪比今天的海关,是中原和西域的界限,也是丝绸之路的门户。曾几何时,这里也是水草丰茂、驼铃悠悠、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华。走出去时,它是前行的灯塔;返回来时,它是归程的港湾。从此地往西,古老的民族携带着独特的神韵不断走向世界的舞台;再由西向东,接引着异域的文化风情在华夏大地散播开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交流融合,让玉门关成为一个具有着特殊意义的政治高地和军事要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历经世事沧桑,玉门关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变成了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漠,徒留下辽阔旷野中呜咽的羌笛、守边将士们思乡的泪眼,还有无数爱国志士的终极梦想。玉门关,成为一道在中国文化中过不去的“关”,这道关,雕刻着所有关于边塞与故乡,安定与漂泊,豪情与柔情,思念与守望,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印迹,这是一部关于英雄的史诗,无需点染,但求在岁月的长河中不生不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原文(5)

文化繁荣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盛唐强音鼓舞着文臣武将们的昂扬斗志。能够征战沙场,抵御外敌侵略并开疆拓土,几乎是这个时代有为青年的首选职业路径。新的文学流派由此诞生,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一大批诗人集结为“盛唐边塞诗派”,尤以高适、岑参为首,故也称作“高岑诗派”。

我们有幸和王昌龄一起踏上这条古老的西行之路,抵达那个神秘的玉门关,奏响盛唐的边塞壮歌。

整首诗情感基调先抑后扬,诗人从荒凉的边地之景起笔,继而在“遥望”中寄托深切的思归之情;然后感慨久戍边关的战争之苦;最终笔锋逆转,发出雄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铿锵有力,壮怀激烈,令人肃然起敬。由景入情,典型环境和人物情感高度融合,互为依托,成就了千古豪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原文(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提到两个地名:青海和玉门关,王昌龄在开篇直接亮出西北边陲战区地图。在唐代,西边有吐蕃(b ō ),北边有突厥,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重要的边防要地。战士们想到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有对边疆恶劣环境的感伤,有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有思念亲人故乡的愁绪,有守卫边关建功立业的豪情,种种心境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原文(7)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两句直接发出坚定的誓言,将士们即便在战场上磨穿了铠甲,依然会奋战到底,打败强敌。“穿金甲”,以小见大,以实写虚,从满身洞孔的盔甲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战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加上这戈壁的“黄沙”,更凸显出边关之蛮荒,此句是诉“苦”。如此之苦,本应退缩,慷慨激昂的将士们却在艰苦中愈挫愈勇,毅然表达以死报国的强烈志愿。全诗的情感至此达到顶点,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于谁,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原文(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