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州市的GDP总量达到了2.88万亿,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人均经济水平,属于全国前列。目前,广州市合计下辖了11个区,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南沙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那么,广州市11个区的区划格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众所周知,我国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历经了几百年时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明朝组建了广东省以后,广州府就成为了广东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华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清朝统治时期,形成了内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各省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截至清朝嘉庆皇帝在位时期,广东省形成了10个府、3个直隶州的区划格局。
分别是:广州府、肇庆府、南雄府、韶州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州、连州、嘉应州。其中,广州府作为省会城市,下辖了下辖了14个县,分别是:南海县、番禺县、顺德县、花县、东莞县、从化县、龙门县、新宁县、增城县、香山县、新会县、三水县、清远县、宝安县。
从广州府的管理范围来说,相当于当代的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和清远市的部分地区,管理范围非常大。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法战争等等。清朝一败再败,不得不开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广东省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当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
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军阀之间相互进攻,对各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广东省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各地军阀反复争夺。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各地遭到了战火的破坏。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大规模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阶段。
在广东省内,陆续组建了一系列的地级市和专区。出于管理大都市的需要,建国之初,广州市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除了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传统直辖市之外,广州市、沈阳市、武汉市、西安市等传统区域性大城市,也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因此,在建国初期,广州市仅仅管理主城区,没有下辖县。
1950年,广州市的主城区划分为33个区,每个区的管理范围都不大。1951年,广州市的33个区压缩为28个区,随后,进一步压缩为16个区。1952年10月,16个区被合并为8个区。其中,5个市区、3个郊区、1个水上区。过分复杂的区划格局,在安宁发展的环境下,不利于经济建设。1954年,广州市被降级,重新成为了广东省的省会城市。
不过,在这一阶段,广州市仍然没有下辖县,周边各个县,隶属于几个专区管理。50年代末期,在广东省新一轮区划调整中,广州市主城区的区划,调整为7个区,分别是: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黄埔区、芳村区、江村区。同时,佛山专区的花县、从化县、佛冈县,陆续划入了广州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