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奔流汇聚的地方,自然蔚为壮观,但有时未免单调,时间久了会有“审美疲劳”。江苏的水韵之美则不然,涓涓流水润湿了这里的青山,滋育了这里的良田,激活了这里的园林,扮靓了这里的城乡,显得多彩多姿,令人百看不厌。
江苏的山大多不高,但山因水而秀美,水缘山而朗润。镇江三山夹江耸峙,大江壮其声色,中泠泉水增其雅致;苏州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剑池平添三分神韵,憨泉更显一般灵秀;连云港花果山雄峙黄海之滨,俯瞰浩瀚海波;南通狼山卧于海头江尾,是江海平原唯一浅丘,高仅百米却位列佛教八小名山。
江苏的山川因有水的润泽而扬名,景色之美、名声之隆让不少高山巨峰亦然失色,吸引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登临酬唱、陶醉其间,创出“米点山水”画法的宋代书画家米芾就定居镇江,或许正是这儿的江水激发了他的灵思,浸润了他的笔墨。
江苏的田,则是因水而沃、因水丰饶。“一水护田将绿绕”,王安石闲居金陵时写下的诗句正是江苏万顷水田的美丽注解。太湖流域的圩田,是长江流域农业开发的重要标志。苏中里下河流域的“千岛菜花”堪称人水和谐的典范。所谓千岛,实际上就是一块一块的垛田,田上种油菜,河沟里养鱼虾,各得其所、和谐共生,收获的不仅是鱼虾菜蔬,还有惊艳宜人的美景。
择水而居、逐水而迁,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一大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往往与水息息相关。江苏的城市,更是因水而兴、因水灵秀。
常州的淹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运河四大名城,江苏占了三座——苏州、扬州和淮安。
苏州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但建城史起码要比威尼斯早上千年,如今“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依然;扬州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邗城与邗沟同步建造,扬一益二的绝代风华就是拜大运河所赐,这次大运河申遗扬州也是牵头城市;淮安历史上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清朝漕运总督驻地,南北人流货物集聚于此,古淮安城焉能不富庶?
世人都说,南京虎踞龙蟠,实际上紫金山、幕府山、古城墙的美景,与长江、秦淮河、玄武湖的映衬是分不开的。往日的徐州,总给人一种重工业城市的粗重之感,可现今烟波浩渺的云龙湖确给徐州平添几多灵秀。
大城如此,小镇亦然,特别是那些古镇几乎都是依水而建。甪直最有意思,因水流为“甪”形,便改名“甪直”,以水的形状作地名的,估计世界上都不多。江苏地名中带水的比比皆是,有人统计过,南京因水而起的地名就有229个,占其总数的17%。
所谓“胸中有丘壑”,园林无疑是造园者将心中的“桃源”搬到现实中来了,然而能让假山竹木、亭台轩榭活起来的必有一池碧水。江苏园林首屈一指,苏州的拙政园、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虽各具特色,但一溪清流、一池风荷都是少不了的。
有水就有桥梁,就有津渡,就有码头。扬州二十四桥几度繁华而又几多离愁别恨,苏州宝带桥屡经兴废而不倒,南京桃叶渡、镇江西津渡等也都是闻名遐迩。这些地方,往往既是南方漕粮的汇集起运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士子达官、商贾旅人渡江络绎于此。
千百年来,春风又绿、明月照还的美景还在,如今走在青石板上,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旅人匆匆的足迹也隐约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