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后气候的最大特点是乍暖还寒,气温开始逐渐上升,日夜温差较大,雨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倒春寒时有发生,北方大风天气增多。
立春后要开始备耕生产,准备种子肥料、修整农具、修筑水利设施、保苗防冻、果树整枝修剪等。冬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返青、拔节,要预防春季冻害,防控病虫草害,开展促根增工作。
节气谚语
立春大如年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祈岁纳福的时刻,在过去民间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来祈愿风雨调和,国泰民安。因此,在我国民间素有:“立春大如年”的说法。
中国古人对“立春”非常重视,一直把它当成节日来过。
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东汉以后,朝野出现“迎春”礼俗,如妇女“剪彩为燕”做头饰,贴“宜春”于门。唐宋时,“立春”之日,宰相以下群臣要入朝致贺。明清宫廷,无论“迎春”还是“鞭春”,礼仪均极为隆重。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而今,立春节气也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如"鞭春""打春""报春""说春""咬春""躲春""戴春"等。立春也有吃三样(春卷、春饼、春芽)、做三事(踏春、贴春、祭祖)、忌三事之说,以及春捂秋冻等饮食养生经验。总之,迎好岁首,一年万事顺遂,人安康!
一立春,地温升
从立春起,一年四季开始,从这一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立春是冬春之间的分界线,立春意味着寒冷的冬季结束。气温、日照、降雨都处于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随着立春后气温开始升高,土地温度也随之上升,万物复苏,正如古人总结的立春一候东风解冻,即东风送暖。
立春节气到了,春天开始了。尽管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大风低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寒冷是属于将走未走的一种状态,虽然有着回暖的迹象,但是天气依旧是寒冷的,还可能会出现持续40天左右的低温天气。即使气温有所上升,也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因此,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十九卷中也有“春寒料峭,冻*年少。”的讲法。
春季的天气变化无常,它在寒冬之后,盛夏之前,这时南方已热,北方还冷着,南北的温度差别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气,南方的热空气,常发生冲突,造成锋面,发展成气旋。气旋来了,天便下雨;气旋去了,天又转晴。春季的气旋最多,天气也就变化无常,所以也有"春天孩儿面,一天三变脸"的说法。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
立春一般在阳历2月3日或4日,已过冬季最冷的"四九"天气,这时的天气已较稳定地转暖。"两春"又叫"双春""双春年",指在一个农历年之内出现了两个立春,根据经验每逢这种情况一般会是暖冬。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中也有"立春在残年,主冬暖"的说法。因此,便有了“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