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小 引:
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一、名著档案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到日本学医。他最初想用医学来促进社会改革,并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误的人。但在留学期间一次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的病痛,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三、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的结集,即《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后加《小引》和《后记》,共十二篇。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严厉抨击教育当局和北洋政府,被免去教育部的职务,后又遭到北洋政府的秘密通缉,他不得不在北京各外国医院辗转避难。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还是写了不少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1926年9月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与之前在北京所作的五篇散文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四、名家评论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周作人(中国现代作家)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钱理群(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五、思维导图
主题: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