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什么情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的情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5-31 15:13:58

早在中小学时代就已经接触《朝花夕拾》里的一些文章了,现在重读,忽然发现这本书也别有一番味道。读完《朝花夕拾》,再读《从文自传》,两本书中关于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故事,似乎冥冥中有着共通之处,然而给人的感觉却十分不同。

当回忆与温情相随,一个个情节娓娓道来,是那么亲切,那么相像。《朝花夕拾》,是鲁迅为数不多留存温馨记忆的书。善良朴实的长妈妈,治学严谨而不修边幅的藤野先生……作者用亲切平易的笔调将一个个带着温度的人在记忆里重现。细细读着,竟不觉他们是书中的人物,反而像身边和蔼的长辈。仿佛,他们一直真实地存在着,那么鲜活,那么亲切,触手可及。

与回忆录式的《朝花夕拾》相比,《从文自传》则更像一个“顽童的自传”。学生时代跟着张姓表哥逃课去橘柚园去水边去山上去野孩子堆里玩,罚跪时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往各种生动的事物……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那有趣而流传着美女蛇故事的百草园,那有人面兽九头蛇的《山海经》,场景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动人。童年的幻想与回忆的温暖交织,在泛黄的回忆里,那抹淡淡的温情一直萦绕心头,读罢,久久挥之不去。

当温馨回忆遇上理性批判,看似轻松愉悦的事物,却变得那么尖锐。两本书都是略带自传性的作品,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人性格和童年的差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虽有百草园作衬,但先生的古板封建却使乐趣大打折扣。在三味书屋里,小孩子天性使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先生枯燥乏味的课上无法得到传授,他自然地就思绪万千,游离课堂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就有私塾教育的描绘,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作出了批判。那看似好玩的情景,也变得别有深意。

再看《从文自传》,书中也有不少回忆学生时代逃学的画面,看似好玩,实则不然。作者在后记里曾写到:“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的印象,不可能感受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可见,看似回忆自己淘气而率性的学生生活背后,更多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感到的沉重与束缚,是作者对束缚小孩天性的旧式教育的批判与抨击。无论是《朝花夕拾》还是《从文自传》,它们都以独特的风格,将理性的批判深藏在温馨的记忆里,使沉闷的话题不过于沉重,恰到好处。

从《朝花夕拾》到《从文自传》,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对社会理性的思考与批判。当真正了解温情的背后,我才明白,它们,是那么的真实而动人。

作者:暨南大学 黄子祺)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