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文化的传播
公元前一世纪,石窟艺术随着佛教而逐渐传播开来,在南面形成东南亚小乘佛教特色的石窟艺术,在北面形成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特色的石窟艺术,在东面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龟兹石窟艺术。然后逐渐东移,星星点点,由北向南进入中原。据专家考证,如果从公元二世纪开凿首批石窟算起,直到明清小规模的开凿和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已延续了千余年。在这漫长的进程中,北魏和盛唐是两个高潮,它们形成了中国石窟前后400多余年持续开凿的旺盛时期,其中,龙门石窟跨越这两个朝代,演绎着我国石窟艺术中最为鼎盛的一幕。
石窟造像
在龙门石窟众多造像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雕刻、绘画艺术的承袭、演变,以及不同时代的风格。龙门石窟从一开始就具有更鲜明的中原王朝皇家风范和汉民族特色风格。在造像风格上,已不见云冈石窟那种高鼻大眼,粗狂威严,而带有较多的政治宗教色彩和等级分明、主从有序的封建文化,以及中土风貌和典雅庄重的神情。
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传统的同时,有贯穿了更多的汉民族艺术,造像风格显得更加写实、自然,更富有人情味。不论是可敬可亲的阿弥陀佛造像,还是丰满温和的胁侍菩萨,都是世俗化艺术风格的典型写照,是唐代石刻中日臻成熟的艺术珍品。
(宾阳中洞)
浮 雕
在浮雕中,龙门石窟最精美的当属宾阳中洞和皇甫公窟的四副“帝后”礼佛图浮雕壁画,这些礼佛图采用高浮雕形式,场面宏大,各种人物的表现、礼佛的仪式、物品、气氛都刻画的极为细致,仿佛使你仍能感受到一年五百年前皇家宗教仪式的隆重与威严。
(皇帝礼佛图)
书 法
在中国,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共生的还有独特的书法,龙门石窟便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个丰富宝藏。早在清代,就有文人感叹道:“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