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武则天为了能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登上并坐稳皇帝的宝座,她意识到了佛教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登基前,武则天指使僧人怀义等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声称弥勒菩萨将以女身降临此世界为王,“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阀浮提主。”登基以后,武则天又诏令在龙门石窟的双窟南洞和摩崖三佛龛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雕造弥勒佛像,并自称“慈氏越古金轮神圣皇帝”,不仅以弥勒佛自居(“慈氏”是“弥勒”的意译),而且以转轮圣王自居。
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其中弥勒佛形象传说也是根据武则天形象雕刻。
之后,武则天下令在全国建造佛寺,亲自过问《华严经》的译场工作,并为译本作了序;她赐高僧法藏以“贤首”称号。亲自出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义净,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华严宗”,就是她支持创立的佛教宗派。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支持开凿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也是她的佛教业绩之一。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