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举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1 11:15:58

《道德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拿着的东西漫出来了,不如少拿适而可止;把金属捶造得很锋锐,其锋锐就保持不长;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守得长久;富贵了就骄傲,是给自己播种灾祸。功业完成了而不居功谋私利,是道的运行法则。

这一章是老子的劝世格言,我们会发现很多常见的成语: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等。由此可见这一章对世人的影响力之广。

这一章主要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戒“贪”。

这个世界有一条规律叫:物极必反。

关于“贪”字,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

“贪”是由“人丶乛贝”这几个部分组成的,其中“丶”表示“一点、很小”的意思,“乛”表示“转弯抹角、想方设法”,“贝”就是财富的意思。

“贫”是由“分、贝”这两部分组成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贪得无厌,哪怕是一点小的财富都要拐弯抹角、想法设法的得到,那么,一旦到了一定的阈值,你的钱就会被分了,最后连一点都不剩。

那么,“贪”字就变成了“贫”字。

很多人到了一定高度的位置,你会发现一个假象: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贪了,并不是因为他们内心真的没有了贪念。

而是,胆子“变小”了。

因为,他们懂得很多事情必须节制,很多事情必须谨慎,他们不会为了小的事情、不值得的事情冒险。

但是,一旦诱惑足够,那个大大的贪欲,就会显露无疑。

那么,这时候就会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怎么这个如此节制的人,到头来怎么还是被财富、物质腐蚀了呢??

其实,不是他变了,他的贪一直存在,只是没有显露而已。

所以,不从根本上弱化贪念,早晚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现象。

关于“物极必反”的道理,关于“贪”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是清楚的。

但是,层次更加深入的一些道理,大家可能就会有些看不清了。

比如,“心怀天下”,有的人胸怀天下实际是心怀贪念,有的人是真的心怀天下。

电影《投名状》里有这样一个镜头:

庞青云面对心中那个大大的天下,缓缓地走进冰封的湖面,悲怆的感叹道: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吗?

庞青云非常克己,总在做“正确的”事情,他为了严明军纪,不惜大义灭亲,他为了战役胜利,不惜以身犯险,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实现心中的抱负,也没有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难道他觉得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为了心中抱负舍弃一切的意志,就是不贪了吗?

他是巨贪。

电影《英雄》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

残剑悟到了书法之真谛在于意境,剑法也是如此,讲究返璞归真的境界,于是他从书法中悟到了秦王不能*的道理,于是,在一个满是黄沙的午后,残剑把他领悟到“天下”两个字的含义告诉了无名:

一个人的痛苦、一个赵国的痛苦,与天下百姓苍生的痛苦相比,已不再是痛苦,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不*。

残剑心中的“天下”是真的天下,是不贪。

残剑与庞青云同是心怀“天下”,不同的是:残剑是为了天下苍生;庞青云是为了自己的天下。

从本质上来说,一个是“大我”,一个是“小我”。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

很多时候,我们看见的不贪,我们以为的不贪,可能恰恰是巨贪的表现,你的克制,只不过是你不想因小失大而已。

我们要弱化贪念,不仅要懂得物极必反、生长收藏的规律,还要真正的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内观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发心。

所以,无论是观人还是观己,我们不能以表面现象去判断“贪”与“不贪”。要放在更大的维度去洞察。

如果你做事情最终的立脚点只是为了自己,那么,即使你知道很多规律,也能够按照规律去做事,但是你也做不大,因为你的格局限制了你,你的能量值根本就提不上去。

这一点,我点出来,请大家务必重视,时时自省。

好了,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如果你想跟我一起践行传统文化智慧,请关注我,我们共创美好。

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举例(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