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旁听席上的米夏松了一口气。
对,他也想起来了。
——汉娜是个文盲啊,肯定不是她写的!
结果呢?
他后来的表情是这样的:
原来,汉娜没有说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面对法官递过来的笔和纸,她一把推开,爽快地承认了不属于自己的罪状。
对她来说,文盲的耻辱甚至要大于纳粹共犯的耻辱。
汉娜就在米夏的目送下被判处终身监禁。
你又想问,为什么?
另外的被告,撇清关系,只判四年。
而她,执着地独吞罪名,终身监禁。
——这不是正常人都会做的选择题吗?
恰恰,《朗读者》要做的,就是要推翻各种我们认为的常识、规则、事实。
之后,电影再次切换节奏。
它变得温情起来。
《朗读者》在不断地切换情绪中,体现出它的厚度。
你可以把它看作一部遗憾但凄美的爱情片;
或者把它看作一部沉重深刻的战争反思片;
甚至把它看作一部在宏大历史中,小人物抗争命运的励志片。
监狱里的汉娜,得到了重生。
中年米夏把一部部书籍录成磁带,寄进监狱给汉娜。
已步入老年的汉娜,听着磁带,做出了她一直没能踏出的一步——
学习识字。
这一幕,让许多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