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让Sir说,《朗读者》的意义不仅于此。
在Sir看,它是一部能重塑你对这是世界,对人,对情感的认知的文学电影。
什么意思?
首先,它有着区别于一般电影的,制造意外的能力。
简单说,你用“正常”的思维,是绝对猜不到它的走向的。
举几个例子。
米夏知道汉娜不识字,他还是法学学生。
他应该知道,自己作证,能帮汉娜减刑,且保证法庭公平,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站出来作证。
他有吗?
没有。
阔别八年,曾经最爱的女人可能这一辈子都要成为阶下囚。
按常理,他应该去见她一面。
说清楚他没出庭作证的原因,或者仅仅是去做个告别。
他想。
他也这么做了。
但走到监狱门口时,米夏停下了脚步,然后转头返回。
不止这些,但Sir也不便继续剧透。
Sir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咬牙切齿——
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如今,Sir懂了。
线索,依然要在书里找。
电影反复提到了两本书——
荷马的《奥德赛》,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
首先,荷马作为古希腊著名的盲诗人,指代了汉娜的盲。
她不仅是文盲。
她更是一个被战争麻木,被命运吞噬的“心盲”。
二战时期,她换了工作加入纳粹,并在集中营中做看守。
当时她把300名犹太妇孺关押在教堂,教堂因轰炸失火,里面几乎所有人被活活烧死。
法庭上,法官问她为什么不把教堂的门打开。
所有人都急着辩解说——自己事后才知道。
只有汉娜承认,她知道教堂失火了。
她怎么辩解?
没有辩解,因为她不会辩解,只反过来问法官——
如果是你,你怎么做?
她没有意识到,那是300条生命。
她只知道,自己是看守,看守的责任,是看好犯人。
如果把她们放出来,我就看不住人了呀。
大家都知道了,这是“平庸的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米夏没有当场站出来指证,却事后给汉娜录音,帮助她识字。
——他看到了汉娜的“盲”,他更知道,一个盲人最脆弱的是尊严。
于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用尊重汉娜的方式,让她逐渐恢复清醒。
第二本书,《带小狗的人》讲的是一段爱情。
一段禁忌,且没有善终的爱情。
指代汉娜和米夏之间的感情。
电影中最让Sir印象深刻的镜头,来自出狱时两人的分别。
告别的瞬间,注意凯特的身体。
两次微小的前倾,她想抱住眼前这个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
但两次,她都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