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等人历时19年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作品,他开始于公元前403年,一直延伸至公元959年,包括1362年的历史。
因此,《资治通鉴》的工程量相当庞大,绝对当得起一个大书和大工程的称号。
第二评价就是写得好。*在晚年曾经多次同孟锦云讨论《资治通鉴》,其中就强调,《资治通鉴》第一好是开宗明义。
他认为,《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开始,就是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之后自然是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第二好是叙事有法,《资治通鉴》采用的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但是他巧妙就巧妙在,采用倒叙,插叙或总结的方式,将史实讲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例如讲赤壁之战时,司马光用5/6的文字描绘孙刘的战前准备,仅仅只用1/6的文字讲述战场的斗争。但此举却完美地展现出了决策者对敌我态势的判断,对全局的把控,真可谓精彩至极。
第三好是“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司马光不仅记述国家的兴衰治乱及其缘由,而且也记载个人的兴衰及其缘由。
其中写得最精彩的莫过于是霍光之兴衰,点评精确,对朝局之规律字字珠玑。
最后总结,*对这本书称之为“一部难得的好书”,而且强调“自己已经读了17遍,每读都获益匪浅”。
那么问题来了,在*的眼中,《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极好的史学作品,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具体的区别呢?大体有如下区别。
其一,创作的过程不同。《史记》是由司马迁个人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第1部纪传体通史。
很明显,这是一部个人创作的绝品作品,而且司马迁的实地考察和用心之专,也促成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
但司马光的作品不同,这部作品是由司马光和司马康、 范祖禹、 刘恕、 刘攽5人共同完成,而且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张耒、 晁补之、 宋匪躬、 刘安世、 吕大防、 李清臣、 吕公等人著,这之中有几位是宰相级别的人物。
因此,《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等官方人物,历时19年编写而成的我国最大的编年史作品。
这就是二者的第一个不同,一个是个人实地考察创作,并且以人物和事件为核心的创作历史。一个是官方在背后支持,以团体创作,以时间线为基准的历史作品。
其二,1954年12月,*评价:中国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其中资治通鉴的立场观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
很明显,《史记》和《资治通鉴》都在二十四史中,都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
但是,《史记》里面有对汉高祖的客观评价,例如好色和无赖,还有面对儒生时用别人的帽子撒尿,都是有个性的。为此,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看到司马迁的作品被气得差点吐血,而这部作品也曾被官方压制。
但《资治通鉴》却不同,正如*所说: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话不好说。
例如,在描绘赵匡胤的时候,司马光极尽赞美,将赵匡胤描写成非常勇敢,非常英明,非常受人爱戴,非常低调,非常了不得,的十全十美人物。
为此*感慨:十全十美,全信行吗?因此,在立场问题上,《资治通鉴》和《史记》有着较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