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以哲在“剿共”过程中,只是远远追而不击,并未出力,一方面是因为他效忠的是张学良,因此对蒋介石的命令不置可否;
另一方面因为他也不想做“亲者痛仇者快”之事把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
最重要的是在初交锋之后,他意识到中共军队十分犀利与顽强,并不好惹。
当然从大局上来说,追而不击,这也是当时张学良对东北军暗中授意之事,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蒋介石这是打着一石三鸟之计,既想要打击中共军队,又想削减东北军实力,同时还想着让地方军阀在乱战中实力得到锐减。
一边是日本铁蹄在残忍地屠*东北人民大仇未报,另一边却手足相残打得热火朝天。
军人不能*敌报国,或如他人牵线木偶,这注定是极悲哀之事。
此时憋在张学良与王以哲心间的一口怨气,久久难以吐纳出去。
中共与东北军的搭桥人重要的转折点还是在1935年11月,因为在这时我党为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派出了共产党人孙达生与高崇明与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接触,希望通过他的关系,劝说张学良放弃拥蒋内战,枪口一致对外。
王以哲的中间作用,促成了1936年*与张学良的肤施会谈,为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
肤施会谈之后,张学良代表东北军与中共达成协议,双方将尽可能避免战斗不再对抗,同时将由张学良出面,争取蒋介石抗日。
与此同时,此后东北军对我中共部队的帮助与扶持,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面对国民党对我军的围剿。
东北军不仅暗中与我共享情报,有一次当王以哲知道红军处境困难时,还以调用给六十七军使用的名义,暗中送给红军2000支枪和10万元钞票。
此外在执行蒋介石的“剿共”命令上,王以哲也是一概能拖就拖,能不打就不打,即使迫不得已非打不可,也是朝天放枪。
蒋介石心知肚明,但无可奈何,一直对他记恨不已。
王以哲:副司令,有决心了咱就干吧!1936年12月8日,一件事打乱了东北军的部署。
在这天,蒋介石特意找到王以哲训示道:“你们六十七军的电台一直与中共秘密联系,别以为我不知道!”
此事一暴露,非同凡响,王以哲马上紧急面禀张学良,劝他为了东北军与国家民族的未来计,早下决定。
其实,当时张学良早已经在我党的努力下,生出了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一起逼蒋抗日之心,只是此事终究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