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说法是“病逝说”,这种说法基本就是“官方说法”了。当然,这确实有一定的可能性。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突然病逝,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再联想到他不同寻常身份,未免让人疑窦丛生。
于是,就出现了关于仓央嘉措结局的第四种说法——谋*说。
“谋*说”最初由外国学者提出,国内不少学者也持相同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仓央嘉措入京面见清帝,很有可能会揭发一些对拉藏汗不利的事,所以拉藏汗先下手为强,*掉仓央嘉措灭口。
确实,拉藏汗有谋*动机,但并不备谋*条件。
首先,押送仓央嘉措是康熙皇帝的圣旨,拉藏汗半路把人*了,必然会惹怒清廷,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当时押送仓央嘉措的队伍中,除了拉藏汗和他的蒙古兵,还有清朝钦差率领的清军,如果拉藏汗真要是*了“钦犯”,那两位钦差也绝对不干。
基于以上两点,拉藏汗是不可能*掉仓央嘉措的。
既然以上四种说法都不可能,那么仓央嘉措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仓央嘉措是死于谋*,只是凶手并非拉藏汗,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
可是,康熙皇帝处死仓央嘉措的动机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却也不简单,那就是——“时局”。
经过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的西藏已经成了和硕特、准噶尔以及清廷三方争夺的焦点。
和硕特汗廷自不待言,他们已在西藏统治了近七十年,早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虽然一直对清廷“纳贡称臣”,但或多或少也有独立的倾向;准噶尔新汗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噶尔丹扩张领土的政策,对西藏也是垂涎已久;而清廷作为帝国的中央政府,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也需要将西藏划归中央直接统治。
但相比于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却有个很大的劣势——统治中心离西藏太远,鞭长莫及。
所以,康熙皇帝要解决西藏问题,首先要做到两点:一个是拉拢和硕特;一个是稳住准噶尔。
做到这两点,对仓央嘉措的处理最为关键。
为了拉拢和硕特,康熙皇帝就必须认定仓央嘉措是“伪达赖”,把他押解进京处置。但仓央嘉措“六世达赖”的身份,依然在西藏及蒙古各部有着很高的威望,如果真的将他“明正典刑”的话,势必会在西藏、蒙古大失人心,策妄阿拉布坦也很可能借题发挥,进攻拉藏汗,入侵西藏。
如此看来,对仓央嘉措如何处置都行不通,这根本就是个死局。
但康熙皇帝最终解开了这个死局,尽管手段残忍而阴险。
既然不能押送仓央嘉措进京处置,那好,就在押解途中秘密结果了他!
所以,当年在青海湖畔的真相,应该是这样:
钦差席柱和舒兰在押送途中,奉康熙皇帝的旨意秘密处死仓央嘉措,同行的拉藏汗对本就对此求之不得,便予以相助。事后,由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经理藩院上奏清廷,称仓央嘉措于押解途中“病死”,以掩人耳目。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要复杂和残酷。
尾声
康熙皇帝牺牲了仓央嘉措,为清廷积蓄力量一举平定西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十年,清帝国的西部再无大规模战乱。
但战争的萌芽却一直在和平之中悄然生长。
仓央嘉措圆寂后,拉藏汗志得意满,回到西藏,他又扶立了一个新的“六世达赖”伊喜加措,企图以此号令蒙、藏。
但这位新的“达赖喇嘛”,根本就无人承认,再加上拉藏汗本身也并不得人心,所以反对者很快就出现了。
首先就是青海和硕特,他们本来与西藏和硕特是一家,但在固始汗定下“分家”的规矩之后,竟逐渐与西藏一派反目。此次拉藏汗私立达赖,青海派颇不服气,为此,他们在四川理塘找到了一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格桑嘉措(后来的七世达赖),和拉藏汗分庭抗礼。
另一个不服气的就是准噶尔,他们的做法比较直接——出兵。
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遣其子策凌敦多布率兵六千潜师入藏。当年十二月,准噶尔军攻破拉萨,*拉藏汗,囚伊喜加措。终结了和硕特汗廷对西藏长达七十余年的统治。
磨剑十年的康熙皇帝也要利剑出鞘了。
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四月,清帝以固山贝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进驻西宁;次年二月,册封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清廷之前已认定仓央嘉措为“伪达赖”,所以不能承认他为七世,而是顺延为六世)赐金册、金印,命允禵派兵护送新达赖喇嘛入藏。同年八月,清军攻入拉萨,策凌敦多布率残部逃去;九月十五,格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至此,持续了四十余年的西藏乱局,终于尘埃落定。
61年后,乾隆帝下诏册封格桑嘉措的“转世”强白嘉措为八世达赖喇嘛,从事实上承认了仓央嘉措六世达赖的身份,为这场旷日持久的“真伪达赖”之争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