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家庭背景,冯骥才一家三口合照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6 17:14:00

冯骥才在《收获》开辟“田野档案”专栏

在时代洪流中,给理想主义者安慰

《艺术家们》按时间顺序分为前卷、中卷、后卷,开卷各有一句话,前卷是:“荒原上的野花是美丽的天意。”中卷是:“闪电从乌云钻出来;我的歌啊,你也从囚禁于我的心里飞出来吧!”后卷是:“被美照亮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

“荒原”、“野花”、“闪电”、“飞出”、“灵魂”、“富翁”……这些意象都有极强的时代隐喻。事实上,《艺术家们》在叙事中也穿*很多“时代感受”,经常会提到“这一代人”——他们的艺术修养既特别又畸形,在七十年代末被放出了笼子,却不知飞往何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一下子要面对大量外来的东西,有的艺术家深陷时代洪流却反而失去了心中的方向盘。

“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时代人,一半比我年轻。我相信,我的同时代人一定会与我感同身受。我更希望比我年轻的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能成为艺术家们的知己,也成为我的知己。”

冯骥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七十年代末的他们没有两种东西:“一是精英文化,那时候人们眼里没有画家,没有作家。二是没有商业文化,画卖不到钱,没有商业价值。所以当时我们这些人反而变成草根的精神贵族。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法体会,那会我们的生活是贫瘠的,只有喝点茶,吃点榨菜,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想象。”

然而,当物质生活终于饱满丰富时,精神世界却可能岌岌可危。有人醉心于行为艺术,有人在拍卖市场里疯狂,有人执着于换房炒房。对于那些在路口走散的人们,冯骥才并非只有指责,还有深深的惋惜和同情。

当然,也有人还在坚持着艺术的本心,比如楚云天。在故事最后,楚云天曾经的画友一个个离开,红颜故事也成了过眼云烟。冯骥才写到这里,顿觉苍凉。

“楚云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太艰难了。”他很想给楚云天一个安慰,于是就有了“妻子回来了”这一“简爱式的结尾”。

冯骥才家庭背景,冯骥才一家三口合照(5)

冯骥才家庭背景,冯骥才一家三口合照(6)

内页

用熟悉的泥土,塑造心里的生命

可以说,楚云天和冯骥才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在天津前”租界区“,年轻时都因为会讲故事受到大伙喜欢;他们都学宋画,也都曾为“救心爱之物”而卖画,只是一个救的是朋友的画,一个救的是宁波的贺秘监祠。小说里楚云天和吴冠中聊“重复”、和平山郁夫交流“现代文人画”的情节,也是源于冯骥才的亲身经历。

关于这些,冯骥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家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泥土来塑造心里的生命。这里有我自己的泥土,也有别人的泥土,所以我塑造出来的生命不一定完全是我的,但肯定有我的影子在里边。”

与此同时,小说还借人物之口,开展艺术批评,传达出独特的艺术史观,比如:“在中国,先锋主义并不是一个艺术思潮,更无流派,只是一种时尚”、“用扭曲自己文化的方式来和西方人传统的东方观对接”、“真正认清意义的,最终还是历史”,等等。

“在写小说时,我自己实际上也有很多反省,比如现代主义。我们是最早提出现代主义的,1980年代初,在《上海文学》,我跟李陀、刘心武因为《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讨论现代派。当时有‘四个小风筝’的说法,引起了现代派讨论,最后诞生了先锋文学,但后来我没有走先锋文学的路,我走的是另外一条。应该说,先锋文学发展至今,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反省的,包括先锋艺术,特别是绘画,特别值得反省。这里不完全是一个对和错、是和非的问题,是需要思辨的问题。当然,现在没很多人去思辨这些东西,但是在我脑子里都有,我的小说主人公脑子里肯定也有。”

关于艺术,冯骥才曾说它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但这部极具个人回溯意味的小说,似乎兼有两者。

“确实,在这部小说里,它们都在。”冯骥才如是说。

冯骥才家庭背景,冯骥才一家三口合照(7)

巴金女儿李小林(右)是冯骥才的文学知己。图片来源:巴金故居

俗世奇人写完了,要多写自己了

有心的读者还会发现,过往的《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多写的是天津老城,但这次《艺术家们》更多着墨的是天津的前“租界区”。

“我在文学上有两张面孔。一张面孔就是从《三寸金莲》到《俗世奇人》,还有一张是从《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到《艺术家们》。无论语言、气质还是审美,这两种面孔都完全不同。”冯骥才说,这和天津这座城市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的“租界”和老城“完全是两码事”。

天津的老城在北部,那里的人都说天津话。天津的“租界”则在东部,那里全是洋房,人们说的是普通话。冯骥才祖上是宁波人,父母来天津做买卖,他从小就在天津的“租界区”长大,就住在《艺术家们》里写到的五大道上。

“我写的‘俗世奇人’都是天津老城里的人。老城里的人把我们‘租界区’叫‘下边’,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我们管老城那儿叫‘上边’,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地区。我写老城,是把老城作为‘他者’来写,用的是一种文化的眼光。我喜欢从文化的角度来写独特地域文化铸造的集体性格,这么写很过瘾。但我写‘租界’,就是写我自己。过去我一直很少写自己,在1980年代写了一点,后来就一直做文化遗产保护了。”

今年春天,《俗世奇人》第三本完成了,与前面两本汇成了《俗世奇人全本》。冯骥才坦言自己决定不再写这个系列了,“这样的一种语言,一种审美,一种地域性格,我已经把它写出来了,所以不再写了。我要写另外一半,那些故事在租界里边,有我熟悉的人,有我心中的事。 ”

因为来了上海,还有人特别问他,从天津的老租界区到上海,两地有什么不同吗?

冯骥才家庭背景,冯骥才一家三口合照(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