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概括,呼兰河传七个章节主要内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07 00:06:14

这里要提到的是,萧红以童真的视角洋洋洒洒地撰写呼兰河人民生动灵趣的生活,让读者感到轻松自在之余,也暗觉背后那诛心般的刺痛。之所以会刺痛,也是因她当时的处境太过糟心,由此思乡情切,想家乡,想家乡的后花园。

当时战争爆发,她不得不逃离上海,先后去往武昌和香港,这期间过了三年。但在这期间萧红经历了女人一生最黑暗的时刻。

她怀了萧军的孩子但最后却和萧军彻底分手,后与端木蕻良结婚,又被端木蕻良遗弃在武汉,她挺着大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这之后又经历了产子,子亡,之后又与端木蕻良飞抵香港。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柔弱不堪的女子来说,在那样困顿重重和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无依无靠的她该是有多么悲伤无助,又如何煎熬下这份悲惨。

而这份悲惨,在书中萧红不是没有提及过,她曾多次写到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由此来影射她当时凄凉的生活状况,以及不忍扒开的身心创伤。

可这些悲创没有让萧红任由自己倒下去,她以最清冷的心倾注最热的情,去完成这部脍炙人口的时代经典,来安慰她那颗飘零无助的灵魂。

就像那书中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知道儿子死了不能复生,哭过痛过之后,生活依然要照旧过,豆芽菜依旧要继续卖,“死了也就死了,活着也就活着,顺自然的顺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每个人几乎都是不幸的,可日子还得安安静静的过。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概括,呼兰河传七个章节主要内容(9)

《呼兰河传》看似都是洋洋洒洒的轻描淡写,可实则,却越是轻描淡写,内里就越是沉重,越是文字干净如雪,内心就越凛冽如刀。

正如一个读者所言,“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年代,她竟能写的如此语言流畅,文思缜密又意境悠远的书,以幼童视角展开叙事,浑然天成一股童真的客观,既不流于煽情,又不失于冷漠,但在那透亮不经任何修饰就喷涌而出的文字里,却不动声色的流露出无限感伤。”

文学评论家矛盾为《呼兰河传》作序时也说:“她是一篇叙事诗,一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读罢,内心不时会隐隐作痛,冥冥之中还带着些许感伤,就好像萧红在说,“我最爱的家乡,最爱我的爷爷,我最爱的后花园,我回不去了,永远都见不到了。”

在我看来,这也许是萧红对当时飘零环境下的最后沉吟。

就像书的扉页上写的:“走吧,还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运,为何又希求着安息?”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概括,呼兰河传七个章节主要内容(10)

《呼兰河传》表面是在描写呼兰城人民最质朴平凡的生活,其实是在表达萧红在外逃荒多年,对故乡的一种精神寄托,同时对当下无助无望环境的无可奈何。此时,那故乡不仅仅是故乡,还是给她精神力量的后花园。

而这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是世代读者内心最深的症结。

少小离家,出外奔波,乡音无改,鬓毛已衰,但因缘由种种却始终老大不能回。游子心中有眷恋,但却无处诉衷肠。

而萧红却将这所有思乡种种都诉诸在这本《呼兰河传》,那不仅是萧红的后花园,也是亿万读者的精神后花园。

我想,这大概也是世代读者,喜欢读萧红文字到一发不可收拾地步的原因吧。

书评家夏志清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作为萧红的读者,我无可反驳。不管时光如何飞逝,落脚在何处,在心里总有一隅空地为家乡守留。

因为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或许都有个萧红笔下的“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往事……有一个让人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以上是这本《呼兰河传》带给我的诸多感动,每一句话都出自我的切身体会,希望读过之后的你也有所感动。

我是江水,感谢关注阅读,感恩不弃,更感恩您能留下您宝贵的脚印。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