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中药名。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的干燥块茎。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中文名
白及
拼音
bi ji
学名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chb. f.
界
亚界
绿色植物亚界
生理特性
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产地
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以贵州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入药部位
植物的干燥块茎。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成品为不规则的类白色薄片。
性味
苦、甘、涩,微寒。
归经
归肺、肝、胃经。
功效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
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
相关配伍
1、小儿下痢赤白及水痢:云母粉半两,煮白粥调食之。(《食医心镜》)
2、肠胃出血:白及、地榆等量,炒焦,研末。每服3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适量。
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相关论述
1、《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2、《本草逢原》: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
[1][2][3][4][5]
参考资料
[1] 杨卫平.《临床常用中药手册》.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年1月
[2]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2月
[3]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国言实出版社,2012年版
[4] 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5月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