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秦王想出了“以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方法,如果赵国此时的态度非常强硬,那么说明赵国依然有作战的底气和实力;如果赵国此时委曲求全,那么就说明他们自己没有与秦国一战的实力,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
蔺相如的表现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强硬,但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恐惧”。蔺相如以死威胁,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强硬,但实际上,这正是赵国不敢与秦国交战的最好证明。正因为如此,秦王才会开心至极,把蔺相如放了回去。
第二年,秦国果然向赵国开战,最终秦王成功迈过了这块绊脚石。如此看来,蔺相如和赵国其实是中了秦王的奸计。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所以会被选入教科书,最根本的目的是想要提高学生们的智慧,但是背后存在的博弈是学生们无法理解的,所以老师自然也不会跟我们讲。
但是通过研究《史记》,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故事背后的真相。其实,读史就是如此,我们能从古人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经验智慧,这也是“读史使人明智”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史记》确实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同时也是一本权谋之书、观人之书。在二十四史中,笔者最爱读《史记》。这是因为《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是2000年从未被超过的史学巨著。从文学性来说,它有无韵之离*之称;从史学上来说,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