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原文为:“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大概意思是魏武帝曹操亲率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都非常口渴,于是下命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凭借这个赶到了前面的水源地。
曹操
一个简单的望梅止渴,曹操利用了人对酸梅子的条件反射,让士兵们看到了解决口渴的希望,激发了士兵的*,最后成功解决难题。用现代人的理解应该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曹老板用画饼和年轻人对未来的向往,成功忽悠住了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解决了问题,得到了奖励,虽然得到的不是“梅子”,但“梅子”和“水”在曹老板看来也是一样的。
再来我们看一下这个望梅止渴典故的时间,望梅止渴这一事件大部分人认为其是在曹操出征宛城的张绣时候发生的 ,那推算一下,当时的时间应该是建安元年以后,而那时候曹操已经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了。也就是说,那时候曹操已经靠着拼搏在朝廷方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望梅止渴的战争中,曹操亲自率兵出征,对士兵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信任和对出征的看好了,哪怕士兵再渴再累,也不敢对曹操抱怨什么,毕竟曹操也在行军途中,算是军队中的一员了,主帅都没有抱怨并指明了前方有止渴的梅子,那士兵也无法反对什么,只能期望前面真的有梅子,老实埋头前进。
曹操雕像
言语是有煽动性的,在当时,曹操作为主帅,现身说法,那就可能煽动士兵相信这一说法,而让士兵相信前面有梅子这一说法也不困难,那时候文化普及率不高,东汉也注重个人名声、信和义,而曹操当时在士兵和民间的名声应该是很好的,当时朝廷方面的司空,本次出征的最高军事长官已经开口了,那绝对不可能是假的,前面必有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