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禹治水,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呢?
当时母系社会,孩子主要由娘家人抚养,父亲本身是需要出外打猎。而三过家门而不入,主要是没有去看妻子,家庭是属于大禹的妻子,而不属于大禹。
孩子也有老娘舅舅等照看的,无需让大禹回家看孩子。
这个家并不是大禹本身的家,可能是他在母系氏族部落的家,换句话就是可能是他姐妹的家。
难道当时他对孩子没有感情吗?
事实上,大禹毕竟离家多年,也没有亲自抚养过自己姐妹的孩子们,与姐妹们分离多年,自然感情不似他人,这也就为何他在后来传位给自己朋友,多多少少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要知道,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走婚是正常且普遍的婚姻形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是正常状态,母系部族儿子没有自己独立的家庭,而是与自己姐妹生活在一起,抚养姐妹们的孩子。
不过当时的历史上的中华民族,还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尚未开化。
当时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最主要负责育儿,或者摘果子,男女双方为了养育下一代,都会让自己血脉顺利流传下来,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合作的生存方法。
而之后大家过上了氏族生活,由于男性打猎技术不行,而且经常在外,还会经常空手而归,又或者被猎物咬死而回不来。
而此时女性还需要靠采集食物、烧烤做饭还有缝补衣服,再加上还要带孩子照顾老人,基本上养活了全族人,这个时候就已经成了母系社会。
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游牧民族走向耕农阶段,男女之间的差异也就逐渐加大,男性的主导力量加大,生产力提高,氏族逐渐扩大,整个社会也朝着父系社会过渡。
不过这母系氏族的社会,现如今若用父系氏族的道德标准,很难去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