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不信佛教,他信道教。他喜欢炼气化丹,在莱州大基山依东、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用于做炼气之处,他在山上刻上了很多书法,还做了一首《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嵿扫石置仙坛诗》的诗,也刻在了石壁上。
清朝人为什么提出南北书风?,因为清朝人看到了一个事实,即南朝从隶、楷、行、唐楷等一个体系。他们就在想,我们能不能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像南派书风的样子,也做一个完整的体系出来呢!当时的书法到了唐楷,宋朝人已经没法玩了。宋朝人在玩尚意了,到明朝更没得玩了,所以到清朝,清朝人挺聪明的,提出了重振魏碑。
他们要找宗啊!这一找就找到了郑道昭这里,郑道昭就成了北派书圣。不过话说回来,郑道昭虽然书法造诣精深,南王北郑,但在史*载他擅长书法的史料却很少。据统计,郑道昭的碑铭现存有40余种,而魏碑在全国不到200种,能称流派的大概只有10家。郑道昭的碑铭,无论从数量还是艺术造诣来讲,都是群龙之首。这些碑刻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州、平度、莱州等地。云峰刻石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玲珑山的《白驹谷题名》等,《郑文公碑》是唯一与镇江大字之祖《瘗鹤铭》相抗的
太和十九年(495年),郑道昭随孝文帝拓跋宏南征,在悬瓠(今河南汝南)君臣酒酣作歌,孝文帝首先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郑道昭的和歌是:“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和。”孝文帝十分开心,立即升任郑道昭为中书侍郎,转通直散骑常侍。
郑道昭的父亲郑羲,性贪而吝,多受贿赂,名声不佳。他去世后,孝文帝赐谥号“文灵”,博闻多见谓之“文”,不勤成名谓之“灵”,可见这“灵”字若用在谥号中,并不是个好词,说明孝文帝对郑羲的意见,还是蛮大的。郑道昭也不敢在孝文帝面前为父抗争,他知道孝文帝说一不二的脾气。
后来,郑道昭当了光州刺史。当时,民间有私谥,孝文帝又死了,他想,何不也为父亲加一私谥呢?郑道昭就加了一个“文”。并为父亲撰写了碑文,碑文内容自然是溢美之辞,他在天柱山上,找了一处山崖刻了上去。稍后,他又在云峰山下发现一处更好的山石,一不做二不休,他又任性地将碑文重书重刻了一通。于是,留下了两通《郑文公碑》,前者被称为“上碑”,后者则被称为“下碑”。
本文作者卢秀辉先生作品
《郑文公碑》,它是摩崖石刻,和一般的石碑不一样。
郑道昭的书法特点是:方圆并用,方中见圆,圆中见方。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正锋用笔,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侧锋取势,忽而平铺,锋芒外耀,尽显筋骨内含,结体宽博,笔力雄强。
郑道昭(?—516年),字僖伯,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
本文为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