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各大城市陆续复工,在疫情防控的紧要期,传播途径仍是大家最为关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最近有说法称,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除了已知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外,还“明确”了气溶胶传播。这加重了公众的担忧,因为从理论上讲,气溶胶传播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范围更广。
但气溶胶传播作为新的传播途径并未得到明确。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是这样表述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尚待明确”意味着气溶胶传播存在可能性。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们需要了解气溶胶传播到底为何物,与飞沫传播又有何不同?
作者简介
蔡晧东 北京地坛医院退休主任医师,现任《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在传染病、肝病临床战线上奋斗40余年,曾参与霍乱、乙脑、流感,以及2003年非典等疫情的一线诊治工作。
患者周围1米内为飞沫传播风险区
人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带有病原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称为飞沫。
流感、非典和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喷出的飞沫中带有大量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通过近距离接触,污染到易感者暴露的皮肤和黏膜而导致疾病传播的方式,被称为飞沫传播。
对于飞沫传播,我们需要进行面部保护,因为病毒可以通过鼻黏膜、眼结膜和口腔黏膜侵入人体,尤其是鼻黏膜,这也是预防新冠肺炎一定要戴口罩的原因。被污染的口罩不能重复使用,也是因为口罩外层可能已经沾上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
通常,人打一次喷嚏可喷出40万至200万个飞沫颗粒;一次咳嗽可喷出大约10万个飞沫颗粒;大声说话可喷出约3000个飞沫颗粒。飞沫的直径分布在1微米至2000微米之间,主要集中于10微米至1000微米。
根据以往经验来看,搭载飞沫的病原体在空气中并不会长距离传播,其传播的风险区域一般是患者周围≤1米的距离。但为安全起见,在疫情期间外出或与人接触时应该坚持佩戴口罩,以有效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气溶胶传播与飞沫传播有何不同
要明白气溶胶传播是何物,先得搞清楚气溶胶的概念。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的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直径多为0.01微米至10微米。这就不难理解,飞沫在某些时候会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比如,飞沫在空气悬浮的过程中逐渐蒸发,失去水分,颗粒缩小,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的直径一般为2.1微米至3.3微米,它的重量也变得很轻。另外,人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中也有许多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这些飞沫核和直径较小的飞沫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飘至远处,当其中承载着一定数量的病毒粒子时,就会造成疾病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就被称为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与飞沫传播有什么不同呢?
飞沫的颗粒较大,含有的水分较多,其中承载的病原体不仅数量多,且刚刚离开人体,活力较强,导致其传染性也较强。但是,由于飞沫的直径较大,易受到重力的影响,在数秒钟内可迅速沉降到地面,因此飞沫的传播距离也较短。很多文献将“2米”作为飞沫传播的最大临界距离。
前面已提到,气溶胶携带的飞沫核和直径小于5微米的飞沫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飘散至较远的距离。由于其颗粒较小,容易被易感者吸入呼吸道,甚至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呼吸道感染。但是,随着飞沫离开宿主并逐渐形成气溶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水分不断蒸发,病原体的活性和致病性也会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活性。因此,气溶胶传播范围虽然比飞沫传播要广,但只有在气溶胶中漂浮的病原体仍保持一定活力时,才具有传染性。
如何认定存在气溶胶传播
如何确定气溶胶传播途径真的存在?一般认为,在同一密闭空间内,1例患者将疾病传播给距离2米以外的很多人,则有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
1977年,美国阿拉斯加一架载有54人的飞机被推迟3小时起飞,在地面停留的这段时间内,机舱门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而飞机的通风系统出了故障,停止工作约2小时。在此后的72小时内,飞机上72%的乘客出现了流感症状。后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起流感的唯一传染源是坐在飞机最后一排的1名流感患者。
这起飞机机舱内的流感疫情被认为是典型的气溶胶传播案例,因为这1例流感患者把流感传播给了2米以外(最远达15米)的许多乘客。同理,如果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出现了在同一密闭空间内由1例患者传播给距离2米以外很多人的事件,则可以认定新型冠状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除流感外,某些病原体(如天花、诺如病毒)在特定情况下(如抢救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期间)所产生的小颗粒气溶胶,已被证实可向患者附近区域的人近距离传播,形成特定场合下的气溶胶传播。所以,一般认为,在抢救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等特殊场合,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较高;在普通室内场所,且能够保持开窗通风的话,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较小;在户外开放空间,气溶胶的浓度立即被空气稀释,几乎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两招可以有效防感染
容易造成气溶胶传播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能造成气溶胶传播的传染源,且排出一定量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二是存在气溶胶传播的环境(空间较小、空气不流通、人员较密集等),如医院、电梯、飞机机舱、游轮、火车、课堂、超市和娱乐场所等。
一项飞机机舱通风对流感传播影响的研究发现,飞机机舱在持续通风的环境中,流感患者在30秒内呼出及呼吸道排出的气源性液滴,在1、2、3、4分钟后,颗粒数分别减少至48%、32%、20%、12%。这说明,通风可以稀释空气中的气溶胶,加速飞沫中水分丢失和病原体失活,降低气溶胶传播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暂且不用管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何时明确、是否存在,谨慎而有效的做法是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密闭空间的通风。做到这两点,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另外,戴好口罩、不随地吐痰、保持环境卫生等,都可降低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已明确的主要传播途径仍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接触眼鼻口,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疫情流行期公众一定要严格遵守。
(原标题:“尚待明确”的气溶胶传播可怕吗)
来源 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