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凸显了今天中国民营经济的分量。
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
60%以上的GDP,
70%以上的技术创新,
80%以上的城镇就业,
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
榜单中的民营企业500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再看近期的一条新闻:人社部等四部门对10家平台企业开展行政指导,要求依法合规用工。
人民日报2017年曾报道,全国100多万快递从业人员中,有90%的人没有劳动合同、五险一金。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披露,目前,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有8400万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因为灵活就业,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
老百姓光有一份工作还不够,还需要这份工作给予自己足够的保障和尊重,让我们离美好生活更近,也就是说需要“更高质量”的就业。
从近期密集出台的措施看,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
京东呢?
26万物流小哥全部是京东的正式员工,京东缴纳的是六险一金,比通常的五险一金还多了一份意外伤害商业保险。而且,京东对物流一线员工的月工资支出,平均超过1.1万元,还有各种面向员工的福利。
比如,对春节期间坚守一线的物流员工,京东每年投入近亿元,提供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补贴, 包括加班补贴、子女团聚补贴等,支持员工将子女接到身边过团圆年。这项名为“我在京东过大年”的专项福利,已累计投入7亿元,让超5万个员工家庭春节团聚。
能做到这些,显然很不容易。
因为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套用一句俗话:一个企业,一个月提供较好薪水和福利不难,难得的是长年累月这样的投入。
京东有没有犹豫?
应该是有的,至少有个别高管就有过犹豫。
早在2017年,刘强东在一次节目中表态:“有下属向我建议,把快递员全部转为外包,每年至少为公司省下几十亿的费用。但是我认为这样是耻辱的,我们十几万员工70%来自于农村,每个员工都必须缴纳五险一金。”
再看京东的利润。按照京东发布的2021年二季度财报,其当季度收入为2538亿元人民币,但经营利润仅为3亿元。原因主要是“对扩大就业规模、员工薪酬福利、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持续投入”。
可以想见,如果京东在员工方面抠一点,利润肯定会更好看一点。
但京东选择了前者。
这还没完。京东已于日前宣布,要用两年时间,将员工平均年薪由14薪逐步涨至16薪。
这个消息公布的时候,网上流出来一个热搜词:直男式涨薪。
今年6月28日,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21福布斯中国·最佳雇主”年度评选的10家上榜企业,京东集团是同行业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
可以说,京东推动了高质量就业,承担了一个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这就牵涉到一个宏大问题:怎样才算是好的企业?
站在不同的立场,标准肯定也不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企业,不创新,活不长啊。
必须是一个盈利的企业,不盈利,就生存不下去。
还有很多其他评价标准。
这让我想起美国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商业组织,由200多位知名公司CEO组成——商业圆桌会议,该组织自1975年开始把 “为*赚钱”定义为企业的首要目标。但是在2019年,该组织修改了这个共识: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这句话,具体可拆解成5个方面:
第一、为客户提供价值,进一步推动企业满足客户对产品的期望;
第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和薪资福利保障;
第三、维持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易;
第四、积极参与并开展社区活动,尊重社区个体并切实采取保护环境等可持续措施;
第五、为*创造长期价值。
从这个变化不难看出,做企业的目的,从“利己”到“利他”,是从“旧”到“新”变迁,也是从普通公司到成功企业的转变。
所谓利己者生,利他者久。
回到国内。
企业当然要创新、要盈利、要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企业的成功标尺,也不能只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
比如,沃尔玛,以营收和员工总人数来衡量,它是全球最大的企业,利润却不高,跟谷歌、脸书这类互联网公司没法比。但它为全球230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更畅通了商品的流通渠道,你能说它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
不仅仅成功,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
京东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