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简短,傣族风俗生活习惯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20 16:57:39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境一带,分为西双版纳傣语方言区、德宏傣语方言区和红金傣语方言区。其中,德宏傣族地处永昌文化圈中。东汉时期中央王朝设立的永昌郡辖地极广,《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在永昌郡内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地都是现在傣族人聚居的核心区域。可以说,傣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受到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民间信仰、饮食文化、天文历法、节日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今,傣族地区大都过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但因环境不同和社会变迁,傣族所传承的这些节日已经带上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春节为例,除了除旧迎新、亲友团圆等相同的内涵外,还有一系列独具傣族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些习俗和仪式背后反映了傣族的民间信仰、社会伦理、饮食文化、民间文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除旧迎新的理念

舂糍粑是傣族迎接春节的准备之一。在过去,人们使用木制脚踏式舂兑机,春节前十天左右村寨里就会响起“哄—嗒,哄—嗒”的舂糍粑声。左邻右舍提前约好一起舂糍粑,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一屉屉晶莹剔透的蒸糯米变成了一坨坨细腻柔软的糍粑,将之摊开压在一张张芭蕉叶上晾干。晾干后的糍粑可以切成块状放在水瓮中,这样可以保存很久。初春的早晨,常常可以看到人们手拿一块糍粑一边吃一边走向田间。

除旧迎新是春节的核心内涵,傣族所继承的春节文化同样如此。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男人们爬上屋顶修理瓦片,清扫落在上面的竹叶,站在木横梁上用扫帚清理高处的灰尘和蛛网。主妇们纷纷将蚊帐、被褥等生活用品,箩筐、锅碗瓢盆等用具挑到河边洗刷干净。然后再挑来水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冲刷一遍。

等到将外物都清洗干净后,人们还要清洗自己。过去人们常常将井水挑来烧开了洗澡,也有的一路远行到野温泉泡洗。后来有了收费澡堂,人们纷纷赶到集市上洗个彻底。再后来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事情变得简单多了。唯一不变的是除旧迎新的理念,从自身到外物,从家庭到村社,从世俗之地到神圣空间几乎都得清洗干净了再迎接新春。

除旧迎新还体现在精神世界。在春节前两天,傣族村寨中常常可以看到禳灾仪式和叫生魂仪式。禳灾的道具是用芭蕉秆折成的方形盒,四面插上纸片人和纸旗,芭蕉盒里装的是涂抹炭灰的米饭团和带壳的稻谷,还有几元纸币。这个仪式通常由家里的老人或者是家族长辈执行。他(她)一手拿着点燃的香,一边念着禳灾之词,走过屋里的各个角落,走出大门一直到村外,最后将芭蕉秆方盒搁在路边。

各地傣族普遍持有万物有灵观,认为人有人魂,动物有动物魂,其他山、水、石、木等也都有精灵。在一年中,有的人在生产劳作中不慎跌倒受伤,也有的人出远门经商劳累损伤,还有的人游玩受惊吓,等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人“失魂落魄”。叫生魂仪式可繁可简,有的备着丰富的饭菜,将熟米饭、熟肉、鸡蛋和米酒等食物放在簸箕中置于大门口。举行仪式的人通常是爷爷奶奶,他(她)蹲在簸箕前口里念念有词,将家人的名字都要一一念到。通常是这样念的:“魂哎魂哎,你在哪里?你在何方?我们煮好饭请你回来吃,我们煎好鱼唤你享用。魂哎魂哎,你在哪里?你在何方?你快回来吧,快快回来!”也要给家畜叫魂,尤其是担负着耕田重任的水牛。只有完成这个仪式,全家才算元气满满地迎接新的一年。傣族早已经将“除旧迎新”的观念与春节深深关联在一起。

和谐共度佳节

大年三十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都要“封门”,禁止家人和外人出入。到第二天凌晨鸡叫之时,人们才择吉时举行“开门”仪式。在大门旁燃放一串鞭炮,户主或长子手举火把做敲门状,口里念诵“开门词”,通常是这样念的:“开门了,金银财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富贵荣华,子孙昌盛万事兴。”念诵完“开门词”后,男主人将一捆木柴提到香堂前,表示将财神爷迎进来了。南方的冬夜很长,人们就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迎来了大年初一。早晨,主妇们要到水井挑来第一桶水,并在水井旁边插上香,放一些饵丝、糍粑感谢水井(神)。傣语的水读作“南”(与“多”同音异义),因此将水挑回家中寓意着年年有余。

在我国各地的春节中,团圆饭都是圆满的标志。汉族春节最重年夜饭,傣族则有所不同,团圆饭是大年初一的新春饭。人们为迎接这一天做了各种准备,有市场上买来的瓜果、爆米花等小食,也有自家腌制的木瓜、冻梨等,腊肉和腊肠早已熏好,热气腾腾的锅里炖着鸡,火塘上烤着茅草鱼。男女主人们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穿上新衣的老人小孩则只管享受美食和天伦之乐。

各地气候相异、食材不同,傣族新春饭通常有这几样菜:白斩鸡配蘸水、五花肉配蘸水、蒸腊肉腊肠、煎草鱼、炸排骨、炒猪肝猪肠、制作冻猪蹄汤等。傣族喜爱酸辣的食物,所以也少不了酸扒菜、凉拌莴笋、凉拌豌豆粉、凉拌米线等,主食有饵丝、糯米、糍粑等。这些饭菜做好后,要将它们一一拿出少许供奉到香堂前以敬祖先。点起一串鞭炮,新春饭就正式开始了。这顿饭燃放鞭炮像是给外人发出信号:我们的新春饭已开启,之后欢迎串门和拜年。

吃过新春饭后,孩童们纷纷去给长辈磕头拜年。傣族人重孝顺,当家的会准备一些零钱交给老人,以便晚辈们前来磕头拜年时他们可以用红包回馈。除此之外,傣族还有拴红线的习俗,老人一边将红绳绕在对方的手腕上,口中一边小声念诵着祝福词,红绳将祝福系牢在身上。身着新衣的少年们通常呼朋引伴到河边玩水、到山上踏青,年长一些的姑娘、小伙子则背起象脚鼓扛起铓锣,一路敲锣打鼓给他们敬重的人拜年,这些锣鼓声为大家营造出了春节的吉庆气氛。闲暇下来的妇女们三五成群,有的走到桥头,有的去到大榕树下,在她们认为有必要的地方放置随身携带着的食物。在她们的理念中,这种行为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村社活动与文化传承

傣戏是集傣族文学、傣族音乐、傣族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每年春节,德宏州盈江县、梁河县一带傣族村民常常自导自演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其中,《公孙犁田》和《十二马》是从生产生活仪式、民间歌舞中发展而来的,其规模简单但形式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民众的喜爱。

德宏傣族村寨大多有自己的民间戏班,有的村寨还不止一个,各有拿手好戏。例如,盏西镇遮坎村常在春节期间表演《公孙犁田》,他们用竹条编制出水牛架构,再用彩纸糊成牛皮,表演时配上一把犁具。《公孙犁田》傣语称“布腾那雅送豪”,意思是爷爷带着孙子犁田奶奶送饭。内容讲的是:爷爷带孙子去犁田开荒,通过念唱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午时,爷孙俩停犁休息,奶奶送午饭到田间。爷爷躺在田埂上装睡以逗老伴,奶奶生气,不给偷懒贪睡的老伴吃饭,二人你来我往的对话非常有趣。一群捡田螺的姑娘来到田间,她们听见老两口的对话也凑上来说笑。最后,众人在互相祝福的歌声中走出舞台。

《公孙犁田》表演者并不多,剧情也简单,但是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贴近,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和对唱。例如,“爷爷”唱道:“我们在犁田耕耘,要犁掉世间的不平,把贪图邪恶全犁掉,犁出一堆金和银。”表达了人们对某些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2010年,笔者在盈江县支那乡芒海村过春节时,亲眼观看了村民演的一场《公孙犁田》。表演地点是在一户建成不久刚入住的新房,只见“爷爷”将纸牛架在犁具上,推着牛绕着庭院“耕地”,走几步停下来唱一段。四周坐着的观众大多是左邻右舍的老少妇孺,他们津津有味地看戏听歌,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在表演结束时,“爷爷”念道:“我已将不吉之物犁走,这个屋子是洁净的了。”可见,这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仪式剧。

《十二马》也是春节期间常演的剧目,傣语叫作“马西双”,是傣族吸收汉族“春灯戏”而创造的。表演者一般是六男六女,他们骑着自制的竹马载歌载舞。歌词唱述一年12个月的气候特征,每个月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们劳作的情景。《公孙犁田》和《十二马》是从民间生产生活中的仪式、歌舞演变而来的类戏剧,歌词调皮、气氛欢乐,在春节期间演出不仅应景还能宣传传统文化知识。

如果说傣戏表演是村寨内小范围的文化娱乐活动,春节期间的“赶摆”则是在更大空间范围的社区间综合性活动。傣族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摆”,而春节期间的“摆”有些类似于汉族的庙会,是集民间信仰、歌舞竞技、游戏娱乐、乡间集贸于一身的社区活动。春节期间的“摆”统一称为“摆楞细”(四月摆),傣历四月恰好是农历正月。有的“摆”是在固定日期举行,如盏西镇芒冷村的“摆告宛”就是初九举办的。有不定期举办,在荒闲的田地间开辟出足够宽敞的“摆”场,主办方向周边各村寨发出“赶摆”的邀请。届时,各村派出象脚鼓队和嘎秧舞队,并带上礼物前来捧场。人们聚集到摆场上,小伙子们打起象脚鼓,其他人组成嘎秧舞队。一套嘎秧舞共有12个动作,每个动作的脚步和手势分别对应着12个月的生产劳作。

“摆”场也是傣族口头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组织者往往会搭建一个歌舞场地,邀请远近有名的民间歌手来对唱。歌手们在场上你来我往“打擂台”是最精彩的,他们即兴而歌、对答如流,彰显自己的能力。除了邀请来的歌手外,普通民众中尤其是老年妇女很多都是善于歌唱的人,她们见人夸人见物说物,叙述社会的发展变迁,赞叹国家的日益繁荣。德宏傣族地区有40多种民歌曲调,诸如“跟鼓调”“随鼓调”等可以在摆场上演唱,通常是打完一段鼓点后由一人演唱。“赶摆”是傣族民众在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人们穿上民族节日盛装,听着振奋人心的象脚鼓声,跳着欢快的嘎秧舞,跳完这支舞,赶完这场“摆”,春节也就将近尾声了。

综上所述,傣族虽然地处西南边陲,远离中原文化中心,但是傣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几千年来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春节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傣族所传承的春节一系列民俗事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秉持的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等优良品德,也可以了解到傣族的民间信仰、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还可以了解到傣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以及个人与社区之间认同与融合的社会观。

(作者屈永仙,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2期)

作者:屈永仙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