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人生经历概括,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概括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06-24 20:38:57

05

辞去县尉之后,杜甫做了参军,任务就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在就职之前,他去奉先看望妻子。

可是一路上,他见到的都是什么呢?

人民流离失所,野有饿殍,而达官贵人却只顾享乐。

他悲愤地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到家之后,他才发现,不满周岁的小儿子,竟然饿死了。

刻骨的悲哀充斥着杜甫的内心,由己及人,他突然想到,自己尚有一些特权,不用服兵役,也不用交税,日子尚且过成这样,其他人的苦难就可想而知了。

杜甫的悲哀,突然之间从自己的小家,变成了为整个国家的人民而悲哀。

他的人格,变得伟大起来。

饿死了儿子,他悲悯整个天下。

回到长安工作了一段时间,安禄山就打到了洛阳,在安禄山即将攻进长安大前一个月,杜甫逃亡离开。

他摻杂在流亡的队伍里,由于过分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一起逃亡的表侄回头看不到杜甫,呼叫寻求,找到杜甫,将自己的马借给杜甫,保护杜甫脱离险境。

与妻子会合后,继续逃亡,捡野果充饥,女儿饿得哇哇大哭。

那时恰逢雷雨,道路泥泞,他们却一把伞都没有。

就这样,遇到朋友就靠朋友接济几顿饭,遇不到朋友就一路饿着,杜甫的眼睛里,看到的越发是人民疾苦,生活艰难。

安史之乱的发生,让社会更加民不聊生,在内政治衰弱腐败,对外难以抵抗外族入侵,经济上又是生产力大大降低,到处苦不堪言。

杜甫是一个诗人,见到此情此景,他悲愤痛苦,也开始将这些悲惨的现实写进诗歌。

在《悲陈陶》中,他说: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在《悲青坂》里说: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此时,诗即是史,史即是诗。

杜甫,悲的是自己,悲的是人民,悲的是国家,他身在苦难之中,为这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哀叹。

前半生裘马锦行,他是少年才子,后半生穷困潦倒,他却成了诗圣杜甫。

杜甫人生经历概括,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概括(5)

06

安禄山死后,杜甫计划逃往凤翔,可胡人大肆搜捕,杜甫寸步难行。

他在寺庙里躲避胡人耳目。

四月的一天,杜甫才走出城西的金光门,奔向凤翔。

这次奔赴,杜甫随时都可能被胡人捉住,随时都会命丧黄泉。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此时的杜甫,真的前没有未来,后没有退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他哀叹: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一年后他再临金光门,还惊魂甫定: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逃到凤翔的时候,杜甫穿着两只麻鞋,衣服破得双肘都露在外面,跟叫花子没什么两样,他拜见皇帝,得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这个官职,就一芝麻大小的官,但杜甫做官,不是混日子,得知不平事,他就要发声。

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杜甫也颇有这种意味,很快就惹得皇帝愤怒,派颜真卿等人审讯杜甫。

后在一些人的营救下,被宣告无罪。

可杜甫实在高兴不起来,念及国家沦陷,人民疾苦,他经常苦大仇深,还经常尽职尽责地提醒皇帝,要励精图治。

可是自从玄宗之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烂泥扶不上墙,皇帝看杜甫不是一个能让人愉快的人,左拾遗也不是什么要职,就让杜甫离开凤翔。

做官又失败了,杜甫回家探亲。

没有马,没有车,连好衣服都没有一件,他徒步回家,一路上所见不是伤兵,就是穷民。

走了好多时日,才终于走到家,妻子一见他: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孩子一看见他: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第二天一大早,邻居带着酒水来看他,一边倒酒一边说: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草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已经见了太多太多了。

杜甫人生经历概括,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概括(6)

07

杜甫是个倒霉的人,他生在国家繁盛的时候,却见证了国家一步步衰落。

他无能为力。

757年底,杜甫再次回到长安,继续做左拾遗,和王维、岑参等人并肩出入,一起写诗唱和,互相恭维。

半年后又被放逐,离开长安,到华州做司功参军。

从此,再也没有回长安。

他再一次走进人民,走进苦难的生活,走进那个他无能为力的大时代。

国家还混乱不堪,皇帝却开始迷信神仙,各地官员为了取悦皇帝,纷纷呈现祥瑞。

正所谓: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可是人民呢?苦,苦,苦!

杜甫看见了,却无能为力。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他经过新安、石壕、潼关,所见到的都是老弱病残,都是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悲剧,写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就是诗圣一生中的“三吏”和“三别”。

他把人民写进诗里,将历史的苦难写进诗里,他终于活成了我们所知的杜甫。

杜甫苦,也见到了这个时间最苦难的生活,但他并不自怨自艾,他怀着希望,他将看到的苦,化作心中的悲悯,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

759年夏天,关内大旱,杜甫看到了官吏残酷地对待百姓,他对当时的政治多了一层理解,他觉得,做一个参军实在没有意义,于是就放弃了这个职位。

虽然不愿做官了,但是杜甫并没有真正处江湖之远,他始终关怀国事,始终担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到达秦州,本打算建一个草堂,常住下去,可是由于穷,没有成功。

彼时的杜甫,连饭都吃不上。

他靠卖草药维持生计,可是仍然入不敷出,他的身体越来越弱,疟疾又开始肆虐,每隔一日,就发高度寒热。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杜甫越活越艰难,诗意却越来越蓬勃,半年多的时间,他流传下来的诗有一百二十首。

杜甫人生经历概括,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概括(7)

08

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草屋没有,衣食不能自给,最终去了成都。

到达成都,杜甫寄居寺庙,随后找了一块荒地,开垦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盖了一个草屋。

这个草屋也跟着他流传后世,就是草堂。

建造草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事事都需要亲朋的帮助,他的表弟给他送来建造费,他感动不已。

经过两三个月,草堂落成,杜甫终于结束了漂泊,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在草屋里,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他可以看看自然,羡慕羡慕自然的美好: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之二》

他也写雨,可是心怀的还是家国天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八月的某天,雷雨交加,狂风大作,草堂边上的树的折断了枝,茅草被风吹走了,一夜之后,屋内全是水。

可是杜甫想着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甚至为了天下的寒士有一个安稳的住所,他宁愿牺牲个人的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他看到老树病了,想到的是社会的病态。

他亲手种植草药,像所有农夫一样,精心呵护自己的药草,用心耕耘粮食,日子虽不富,但也不用四处流亡求生。

可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杜甫的安稳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

杜甫人生经历概括,杜甫人生的四个时期概括(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