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巢实现愿望,香阵透长安时,当时的长安城内有一位才华横溢,同样去赶考的秀才,他亲眼目睹了起义大军冲进长安,然后又败退出去的场景。
这首长诗叫《秦妇吟》,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跟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
这里,简单列两句描写这场浩劫的诗句: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军队打进长安时,有人上吊自*。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随着唐朝军队的反攻,长安开始缺乏粮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而长安城就此毁于战火。经历这场浩劫之后,长安从此失去中国核心的地位,再也没有恢复一哥的地位。
秦妇吟描写的是地狱的一幅画卷,也许太过真实,而且里面找写了一些官兵的暴行,其中有作者韦庄后面的同僚。所以他主动将这首诗从自己的诗集《浣花集》删除,从而使这首诗失传千年。
直到近代,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从敦煌盗出大量经书,从中发现了这首长诗,这首史诗杰作才重现天日。
最后,介绍一下黄巢的结局,在起义失败之后,黄巢被*,传首长安。但又据说黄巢并没有死,他逃了出去,隐姓埋名。
在起义失败的四年以后,洛阳。
有一天,洛阳的节度使张全义到庙里上香,这位张使君以前也是起义军骨干,后来投降,辗转混到了洛阳节度使的位置。
据说这位张使君号称农夫节度使,还是位非常成功的求雨大师,遇有天旱,必开坛求雨。成功率很高,百姓传说:王祷雨,买雨具。
这一天,他可能又是去庙里求雨,步入佛寺以后,他朝大雄宝殿而去。突然,他的眼前晃过一个人,此人身穿禅衣,手持佛珠,光头大耳,慈眉善目,当是得道高僧。
可张使君总觉得此人面熟。细想之下,他差点尖叫出声来!
他仔细看着那位和尚,那位和尚也不畏惧,只是朝张全义轻轻一笑。
是了,他是黄巢,他是黄巢!张全义在心里呐喊,但他忍住了,与那位和尚点头致意后,擦肩而过。
很多天以后,张全义再去寺里,那位和尚已不见踪影。
洛阳天津桥。
有一和尚匆匆而行,他将要去远方。行至天津桥,他放慢了脚步,此时,日已偏西。
夕阳近黄昏,却是无限好。
小桥,流水,和尚,岂能无诗?
这位和尚倚着桥栏,低声吟道: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许多天以后……
宁波雪窦寺。寺里来了一个和尚,此人身材高大,年纪亦挺大。他在寺里挂单住了下来。以后的日子,住持发现这个和尚为人勤奋,又有佛心,讲经说法颇有灵性,没过多久,就将他作为重点引进人才,发了张农转非,成了常住人口。
成了注册僧人不久后,这位外地来的云游僧有了法号:翠微禅师。
很多年以后。
翠微禅师已经很老很老了,他潜心修习佛法,成为了得道高僧,还当上了住持。
这一天,翠微禅师没有吃饭,他的旁边还围了许多徒子徒孙。
他们在等大师训话,翠微禅师抬了抬眼皮,看了看这纷扰的世界,再用手指了指地上。然后闭上了眼睛,从此再也没有睁开过。
阿弥陀佛,他死了,不,他圆寂了,从此,他深藏功与名。
众人去看他指向之处,赫然有两个字:黄巢。
这就是黄巢,现在你还记得他小时候写的诗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从历史的角度学诗词会特别的容易,诗以诵志,诗不是单纯的词语美妙的结合在一起,而是透过诗词可以了解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心历路程。
我曾经想出版一本书,把诗背后的历史讲一讲,帮助孩子们学好古诗,可是,还没有正式动笔,发现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干了。
出版社给我寄了一套书,叫《跟着古诗词学历史》,跟我想的一样,就是通过诗词讲历史,通过历史讲诗词。
现在的语文课,诗词的比重大幅增加。
全书选取了79首古诗词,串联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